自2003年起,瑶海区先后几次征地兴建工业园。失地农民大多数选择外出打工,或者接一些零活维持生计,另有一小部分失地农民因老人、孩子等种种原因无法外出,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几年来,由于店铺分布零散,未能形成规模,生意经营一直较为艰难,多数店主无奈之下选择放弃,而坚持下来的,则渐渐迎来了转机。
今年年初,瑶海社区规划创业示范点,将自主创业的居民聚集起来。随着瑶海工业园成型,外来务工人员增多,需求量也随之增大。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勤劳社区的勤居苑创业示范点,和创业居民聊起创业经历。记者发现,店主们都有一段辛酸往事,但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坚持是不败法宝。
女店主送茶叶上门
成功法宝:诚心服务,感动顾客
自2003年土地被征收以来,高宝菊的丈夫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仅够一家三口温饱。在2007年,孩子即将入学,经济负担很重,这让高宝菊和丈夫一度夜不能寐。
当年,不少社区居民选择创业的道路,高宝菊就在勤居苑菜市场旁边租了一间门面房,做起茶叶生意。
然而经营状况却不遂人愿。“第一天没有一桩生意,第二天也没有,到第三天,只卖出去一个茶杯。”高宝菊说当初真的想要放弃。“以前没做过生意,一点经验都没有,想放弃,但老公让我咬咬牙。”
附近居民少,需求量不大,而茶叶店却有两家,高宝菊决定在服务上下功夫。她把手机号写在了门面房上,并标明:送货上门。
高宝菊的第一笔生意就是送货上门做成的。“第一个顾客只买了一小包茶叶,免费送货上门,他还挺感动的。后来,他就常常来我这买茶叶了。”
2008年,高宝菊又怀孕了,但她并没有因此中断送货上门的服务。直到分娩前一个月,人们还能看见她骑自行车送茶叶的身影。
今年,高宝菊的茶叶店首度扭亏为盈,而当初的另一家茶叶店,早在4年前就歇业了。高宝菊告诉记者,她在一本书上看到,“生意”有点像“生活的意思”,“口碑好了,做回头客的生意,大家面熟了,自然就有意思了。”
粮油店从不卖假货
成功法宝:大胆决定,诚实经营
2008年之前,王玉芬先后在批发市场卖过鞋,在餐饮业做过服务生,在电信公司做过话务员,而她的丈夫史建国自征地后便一直做油漆工,夫妻两人收入都不稳定。而史建国的母亲却在当年查出患有食道癌,昂贵的医疗费压在了两人身上。
“老母亲身体不好,直到今天还时不时地吐血。”王玉芬回忆起2008年婆婆患病的场景说,“当时家里的钱全花完了。这种病无法根治,医生说,以后每年都需要住院治疗。我就跟老公商量对策。”
王玉芬告诉记者,当时一家粮油店经营惨淡,老板想转手,她和丈夫商量后,东拼西凑把店买了下来。
“当时真是大胆的决定,如果生意失败了,我们夫妻俩真就走投无路了。”正因为输不起,王玉芬和丈夫做生意一直很小心。“都是做本地人的生意,东西不好,人家背后都会说你。”史建国说,他们从来不卖假货,“小本生意,尤其需要诚实守信。”
如今,王玉芬的粮油店年收入达到7万元以上,除了给老人看病,还能有些结余。“我们希望能把生意再做大,比如给附近餐馆送货什么的。”话说完,王玉芬就笑了,“想得倒好,要慢慢来呀。”
女裁缝慢工出细活
成功法宝:起早贪黑,不辞劳苦
今年30岁的蔡学芬为学裁缝手艺,曾在蚌埠、淮南等地做过学徒,2005年的回迁安置让她萌生了一个念头:不如在自家门口开一家裁缝店,还可以照顾孩子。
“买衣服和做衣服不一样。买了衣服,除非真有质量问题,不会去找人家,可做的衣服,都穿一年了,哪里破了还会找你缝缝补补。”蔡学芬说,衣服穿在身上,每个人的要求都不一样,手工制衣,无法满足每一个顾客的需求。
蔡学芬想过放弃,裁缝活计太累了。“给人做衣服,既要好看,又要耐穿,只能慢工出细活。冬天,全都是做棉衣的,活太多,只能天天熬夜,起早贪黑,甚至要通宵,真的太累了。”蔡学芬感慨,“棉衣穿在身上暖和,可做的时候冷啊。”蔡学芬先后收过四个学徒,但其中三人都因为吃不了这份苦,中途放弃了。
但她却在家人的鼓励下坚持了过来,为了能让她安心经营,公婆还提前退休,在家照顾孩子。
蔡学芬的丈夫过去是油漆工,她认为这份工作太伤身体,这两年裁缝店的生意好转,她便让丈夫在家,而她则专职养家。对于“女人挣钱”,蔡学芬称,自己并不在乎,有时还害怕丈夫面子上过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