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与酒共舞酿人生 季克良是一个既儒雅又谦和的老头,这种骨子里的儒雅和谦和,让人在肃然起敬中又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难怪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袁仁国及总经理乔洪,执意要让满头银丝的季总“义务”代言国酒形象。确实,还有谁比他更合适呢? 而与季克良探讨财富与人生的话题,听他真情讲述自己67年岁月中的酸甜苦辣 ,更是一种有益的启迪。对于财富,季克良是一个很淡泊的人,他说:没有钱不行,钱多了也不是好事。他认为,知识和技能才是终身的财富,是绑架不去也偷不走的。他最常提起的一句话就是:吃亏为福! 季克良与茅台有着密不可分的人生轨迹,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一个外地大学生到贵州大山里担当技术重任的苦与乐,一个远离父母亲人的男儿不能尽孝的哀伤,一个血脉已融进茅台这片热土中的“国酒人”的从容与沉静…… 淡看金钱话财富 谈起自己的财富观,季克良的话既通俗又简洁:“没有钱不行,钱多了不是好事。” 确实,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来说,没有钱就没有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古人云:“仓廪实,方知礼节。”大家肚皮空空的,还谈什么文明和礼仪。所以要大力发展经济,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增加国家的收入。 季克良的心里有这样一组数据:1998年茅台酒的销售收入是八个亿,利税四个亿,上缴国家税金2.5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预计达到45个亿,利税26个亿,上缴国家税金16亿元。 “大河涨水小河满,现在茅台的职工收入达到了小康水平,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厂里发的。”季克良说,“如果没有钱,我们也就不能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谈到自己,季克良笑了:“我在家里是不管钱的,钱多了,我感到是个负担,因为我和老伴穿衣服都很朴素,又没有别的嗜好。对于子女来说,钱多了反而会害了他们,弄不好兄弟姐妹间会反目成仇。” “因此,对于个人来说,钱多了并非好事,尤其是钱的来路不正时。”季克良说,“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就是事到临头不容易保持清醒。不少贪官污吏就是因为钱多了,生活奢靡、腐化堕落,最后走上不归路的。” 对于自己的一双儿女,这位茅台酒厂的灵魂人物完全是一副淡泊随缘的模样。他说:“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一般的才就可以了。” 他解释道,茅台镇过去的教育水平比较低、环境比较差,女儿读了个大专、儿子读了本科,我觉得孩子们已经尽力了。 “按照党对干部的要求,我要求他们不来掺和茅台的事,甚至不希望他们回来。” “钱多了,不要去赌、去包养情妇。而应该去努力学习,去钻研业务,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这是小偷偷不了、坏人也绑架不走的,是终身受用的‘永久牌’财富。”季克良语重心长地说。 探秘国酒走一路 季克良说:“在茅台这么多年,我对国家的钱是比较节约的,并且一直努力和大家一起去创造财富,改变茅台的面貌。” “我为什么要留在茅台这么多年,首先要感谢党的教育。这是发自内心的,决不是套话。”季克良真诚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党培养的,是党一手培养了我,从中学念到大学都靠助学金,我怎么能讨价还价?祖国需要是我的第一志愿,这在当时决不是一句空话。” 1964年9月,季克良和未婚妻徐英一起离开校门,千里迢迢来到茅台酒厂。当时季克良只有25岁,他和未婚妻是第一批分到茅台酒厂的大学生,也是厂里有史以来学发酵专业的两位大学生。作为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这对年轻人深感责任重大。 “是茅台成就了我,是茅台的事业成就了我。”季克良充满感情地说。 “1964年至1966年,我参加了轻工部主持的茅台酒试点研究,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因此,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揭示茅台酒传统工艺的神秘,成了我毕生的追求。”季克良说。 从进入茅台的第一天起,季克良就发现,茅台酒的制作工艺确实和书本上的大不一样,有很多神秘的地方,很吸引人。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季克良跟班作业,深入第一线仔细观察,投料、蒸煮、制曲、堆积发酵,每个环节都虚心向老师傅求教。一年以后,在全国首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议上,茅台酒厂的代表宣读了由他总结整理的茅台科研组成果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论文回答了为什么要勾兑和如何勾兑的问题,这在当时国内尚属首次,是中国白酒生产工艺史上第一次形成的科学理论,在白酒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此后,1974年至1979年期间,季克良撰写的一个个关于如何提高茅台酒质量的研究论文相继出炉:《提高茅台酒质量的点滴经验》、《提高酱香型酒质量的十条措施》、《白酒的杂味》、《茅台酒的电导与老熟》、《加强企业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等,对茅台酒的质量提高和规范化生产起到了关键作用。如1974年撰写的《提高茅台酒质量的点滴经验》,对高温堆积、高温入池、延长窖底发酵时间等茅台酒酿造工艺提出了具体要求,得到了全厂干部和工人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肯定。1979年撰写的《提高酱香型酒质量的十条措施》,对茅台酒用曲、制曲、水分等问题作出了科学界定,使茅台酒生产工艺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而《白酒的杂味》、《茅台酒的电导与老熟》《加强企业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等多篇论文,则最先提出了茅台酒芳香主要源于酿造工艺、酿造原理必须与自然条件结合的观点。 1981年,季克良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副厂长,分管技术工作,他起草并在全厂推行《茅台酒生产操作作业书》,使茅台酒厂的生产开始步入正规化轨道。1983年,他起草了《茅台酒标准》,获得了贵州省优秀标准二等奖;1985年,他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正厂长总工程师,组织、参与完成了国家轻工业部下达的《大容器储酒试验》;根据市场形势和消费潮流,他提出了“投产一代、研制一代、构想一代”的战略目标,领导厂科技人员开发新产品,加快科技更新,研制出39度、43度低度茅台、茅台威士忌等系列产品,使茅台酒从单一产品形成了多品种系列。其中39度茅台酒在1986年通过了国家鉴定,43度茅台酒于1991年通过了省级鉴定。 从1998年至今,茅台酒的销售利润增加了六七倍,1999年12月22日,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和八家股东组成茅台股份有限公司,季克良担任第一任董事长。目前茅台酒已经突破一万吨。2001年8月茅台酒厂股票上市,使国酒茅台进入了跨越式发展轨道。目前,茅台集团是全国512家重点企业和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之一,在白酒行业的销售收入由过去的第七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二位,并一直保持至今,人均利润保持第一位。2004年,茅台集团开始实施“启动新万吨茅台酒工程,打造百亿茅台酒集团”的世纪新战略。 情留茅台永无悔 “年轻时因家庭困难,我一直想离开茅台,申请写了20年,始终没获批准。”季克良坦言,“但现在,我的命运已紧紧和茅台联系在一起,赶也赶不走了!” 季克良25岁到茅台,至今已整整42年。人生能有几个42年呢? “那时候,茅台酒厂完全是一个山旮旮里的手工作坊,交通条件很差,工厂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很差。从搬运原料、投料、蒸煮、制曲、堆积发酵到包装,全靠手工操作。不少工人家里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还得自己养猪种菜。”季克良回忆道。 不过,农村穷孩子出身的季克良,并不害怕吃苦。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上的苦,他都能承受,并能从中找到乐趣。 然而,特殊的身世,对养父养母和亲生父母不能尽孝的苦衷,常使年轻的季克良有家国不能两全的痛苦。“我养母是1967年去世的,生母是1970年去世的。当时,养父生父都70多岁了,孤零零的没人照顾。当初养父母领养我,亲生父母关照我,两家全力供我读书,当然是希望老有所养。”季克良补充说,“我的两个哥哥比我大20多岁,我又是家里惟一走出农村吃皇粮的,老人们都希望我回去照顾。” 谈起自己的养父母和亲生父母,白发苍苍的季克良依然满是赤子之情,有很深的遗憾和内疚。如果说此生还有什么最让他难过的事,那就是对老人们不能尽一份孝心,不能在他们生病时守护一旁,不能为他们端水喂饭,报答养育之恩。 “养母过世了我才赶回去的,那时从茅台赶回南通乡下,要五天五夜。亲生母亲病重时,还赶回去照顾了一个礼拜,但老人家已经失去知觉了。我亲生父亲去世是1983年,当时刚宣布我当厂长,厂里实在太忙,就没有回去。养父是1988年过世的,也只能赶回去为老人家操办后事。”说起往事,这些难解的心头之憾,满头银丝的季克良忍不住眼圈发红。 但是,季克良说:“茅台酒是搬不走的,离开茅台镇就不出茅台酒,这个观点有科学依据,我曾通过新华社发过通稿。事实上,当时有关部门也在贵州遵义的其它地方进行过近十年的试验,最后也不成功。因此,作为食品系发酵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能到茅台这个地方破解茅台酒的制作之谜,是一种荣幸。” “茅台人也好,贵州人也好,轻工厅也好,对我这个外省人都很好。”季克良回忆说,“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王朝文当省长时,对我说‘老季,委屈你了!’邹开良当党委书记时,专门到江苏农村去看我的父亲,想动员我父亲来贵州居住。80年代,轻工厅厅长邱栋臣也到我老家农村去看我父亲。” 季克良还有两件事难以忘怀:一是刚到茅台不久,饭票被偷了,是工人们三两二两地给这个外省小伙子凑的饭票。有的工人看到他喜欢吃红苕,只要食堂有红苕,就匀给他。二是2001年他的脚受伤住院后,很多老工人闻讯去看他。听说他的伤重,有的工人还流泪了! 正是贵州人对人才的这份热情,正是茅台人对一个外省大学生的厚爱,正是茅台这片热土的神奇,最终留住了季克良,使他也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茅台人,从此与赤水河、与茅台镇的父老乡亲们融为一体。因此,季克良在谈到自己最快乐的两件事时,除了2003年茅台酒实现万吨产量外,最高兴的就是看到茅台酒厂的退休女工们在一起跳舞、打麻将。这些年轻时吃了不少苦的退休工人们,晚年能过上如此快乐悠闲的日子,是他最大的欣慰。 如今,这位外省大学生已成长为中国白酒行业的参天大树,是全国第四届、第五届评酒委员,中国白酒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轻工企协常务理事,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贵州省七届政协常委、八届人大代表、第八次党代会代表。1990年获贵州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1991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知识分子,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家、中国商界十大风云人物,1999年1月获贵州省首批有突出贡献的省管专家称号,1999年4月获贵州省国有企业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称号等。 空杯留香伴君舞 “我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生产者。”季克良说,“我希望自己购买的东西物有所值,不能有受欺骗的感觉。” 正是怀着这样的理念,作为茅台酒系列开发的领头羊之一,酿酒大师季克良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消费者着想。他提出并着手开发年份酒,坚持要拉开档次,只生产15年、30年、50年、80年的“陈年茅台”系列酒。他说:“我们不搞10年、20年的茅台酒,因为食品这种东西,时间间隔短了,消费者不易区别。我们要为消费者负责,要有做酒、做食品的诚信,要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 茅台酒虽贵为国酒,1915年一举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后,频频问鼎国际奖项,是与白兰地、威士忌并称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的世界级品牌。2001年又申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成功,成为全国白酒行业中惟一获此殊荣的白酒,同年申报有机食品认证成功,使茅台酒获得了通向世界市场的通行证。但是,季克良认为,即便有强大的品牌依托和垄断产品优势,依然必须时时刻刻把消费者视作上帝,品质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酒厂坚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按IS09002国际标准,建立了从原料、酿造生产、检验、出厂、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品质。 对于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茅台打假问题,这位中国白酒界的权威教大家一个比较简单的鉴别方法,他用五句话来总结茅台的与众不同: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长。季克良说:“‘空杯留香长’最关键,第二天还能闻到香味。就怕货比货,这点消费者可以与其它白酒作比较。” 对于消费者关心的另一个话题--健康茅台,季克良兴致勃勃地说,《本草纲目》就提到过这一点,适量喝点酒对身心有益,它具有舒筋活血的功效。中国不是有很多药酒吗?有很多药酒直接就有治病的辅助疗效。一些老一辈革命家说过,茅台酒能治百病。虽然这话有点夸张,但说明茅台酒名声很好啊!邓颖超专门留过一张条子给秘书:“总理今晚回来后或吃晚饭的时候,请他吃点茅台酒。”邓颖超对别的酒可没说过这样的话,夫人留条请丈夫喝酒,这也是我从来没有听过、见过的。 季克良介绍,健康茅台的提法是有科学依据的。一是茅台酒酒精浓度在所有蒸馏酒中最合理,53V%上下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亲和力最强;二是茅台酒的酸度是其他名白酒的三至四倍,而且主要是乙酸和乳酸,这两种酸有益于人体健康;三是茅台酒属高温接酒同时要经三年以上的贮存,酒中挥发物质少,不易挥发物质多,对人体刺激小,饮后不上头,空杯留香持久;四是茅台酒中酚类物质是其他白酒的三至四倍,而酚类物质对防止、治疗心血管疾病有好处;五是茅台酒由各种香型、酒度、轮次、酒龄的酒勾兑而成,不允许添加其他任何物质;六是茅台酒工艺特殊,同批原料要经二次投料,八次加曲、摊凉、堆积、入池发酵,七次取酒,九次蒸烤,三年以上贮存,是取高粱之精、提小麦之魂的精品;七是茅台酒可能有药物成份有利治病,这一观点在多家科研院所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 季克良坦言,对于茅台酒的科研,仍然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课题。如国酒茅台的物质构成特别是香气香味物质到底是什么,茅台酒厂的微生物群体对国酒茅台品质形成有什么关系等。近年来国内外专家研究还发现,国酒茅台能够诱发人体肝脏分泌金属硫蛋白,可以干预和延缓肝脏的纤维化,但酒体中什么物质在起关键作用,仍是一个待解之谜。 相关链接 季克良:1939年4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研究员。1964年9月,从无锡轻工学院食品系发酵专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茅台酒厂一直从事茅台酒的生产技术、科研、质量及管理工作。曾任技术员、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等职。1981年任副厂长,1983年至1985年任厂长,1985年至1986年任总工程师,1991年至1996年12月任厂长兼厂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茅台酒2000t/年扩改建工程副指挥长,1997年1月至1998年5月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1998年5月起至2004年8月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2004年8月后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其中1999年至2000年曾兼任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