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8创业网,3158,网站商标,创业网

30年代上海滩大富翁的创业故事

来源:   2011-11-13 15:38:29【 】             影响指数             


 
二十世纪初,许多人来到上海“掘金”,上海为此被誉为冒险家的乐园。他们从各个地方来到上海,白手起家,一些人很快成为知名富商,至今说起上海的商界故事,他们都是不可忽略的主角。如今细数他们的发家史,...

        二十世纪初,许多人来到上海"掘金",上海为此被誉为冒险家的乐园。他们从各个地方来到上海,白手起家,一些人很快成为知名富商,至今说起上海的商界故事,他们都是不可忽略的主角。如今细数他们的发家史,无非是让那些可圈可点的经商理念呈现出来,对大家的投资理财有所启迪。 周祥生 从一辆旧车做到出租汽车大王 周祥生,乳名阿祥,浙江定海人。13岁那年,他随父辈来上海谋生,在饭店门口代客叫车。 有一天,周祥生在饭店门口当班时,恰有两名车夫拾到一笔外币,彼此争执不下时,由周祥生作主,3人平分,于是周祥生拿着这些外币去银行兑换了一笔银元,这便成了他的创业之本。 有了启动资金,周祥生自己开始经营出租车业务。他先贷款买了一辆旧车,做抛岗生意。不久,他的一个堂弟也加入进来,购了一辆旧车与他一起经营"祥生车行"。用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的生意兴旺,贷款很快还清了。 初战告捷,进一步激发了周祥生的创业雄心。他不断以滚雪球的方式,分期贷款购进汽车,不断扩大车行的规模。到1929年,祥生车行已经拥有20辆车,两处分行,在华商汽车出租行业中脱颍而出,1930年5月,上海华商出租汽车同业公会成立,35岁的周祥生当选为会长。 祥生公司声誉鹊起,周祥生也成为华商出租汽车行业中的头面人物,但是,周祥生并不满足。正在这时,他根据一个朋友的指点,看准美汇将上扬,于是筹集资金,先付定金二成,向正在上海推销汽车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定购雪佛兰汽车400辆。果然,等这批崭新的雪佛兰车到达上海,车价已经上升一倍,获利丰厚。周祥生除自留200多辆外,将其余车辆全部脱手,就此一笔生意,祥生汽车公司的全部车辆,几乎等于白赚。1932年元旦,在辟哩啪拉的鞭炮声中,周祥生正式组建了祥生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夜间,清一色的墨绿的雪佛兰新车,如一股清风吹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周祥生不仅有敏锐的眼光,精明能干,始终能把握先机,而且十分强调服务至上,视乘客为衣食父母,得到广大乘客的信任,这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冼冠生与冠生园 冼冠生到上海来的时候,十六铺那里碰巧有家戏馆新舞台,他就在在舞台门口摆摊头,卖陈皮梅和香港牛肉。 这两样东西上海那时还没有呢。起先在戏院外头叫卖的冼冠生手挎竹篮,加入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后来索性在戏院的门口撑起一把大阳伞,因为对人始终是一副胖乎乎的笑脸,生意自然也越来越好。 后来,冼冠生问朋友借钱,与人合开了冠生园,并被选为董事长,在冼冠生内心酝酿良久的老板梦终于得以实现。 三年间,冠生园业务迅速壮大。牛肉干和蜜饯已经不再是冠生园的主打产品,取而代之的果子露和果酱等罐头产品,因为不掺加糖精而销路颇佳。此时的冠生园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募集股份。因为原先除了冼冠生以外的5 位股东都来自演艺界,这次的招股后,为数众多的社会名流都成了冠生园的新股东,资产达到10万元。而同时冠生园还第一次注册了生字牌的商标。 其后的几年里,冠生园不断开出分店,并最后将总店开在了南京路山西路口。冼冠生在店面选址上异常讲究,早年门市部大凡开在老城厢居民聚集地,进入租界后,也专挑市口上佳处,开门立店。6oF3158创业网

        图为冠生园上海南京东路总公司。 冼冠生意识到,他的公司发展越快,越需要兢兢业业。在公司里经常叨念的是“本心、本领、本钱”的三本经,其中本心也就是一颗对顾客的良心。冼冠生对于生产质量的要求一贯严格,常说“做生意的人如果没有良心,这店早晚关门!” 正是冼冠生这样对企业的严格管理,使得冠生园执行业之牛耳,在很短的时间里在综合实力上超过了梅林、泰康两家当时上海知名的食品公司,而它们的成立时间都远远早于冠生园。 项氏父子卖药卖出名 1900年,20岁的项松茂到上海中央药房做司账,他办事有责任心,经手业务一丝不苟,为此受到老板器重。 1904年,他被派往汉口分店任经理,有了独挡一面、施展才华的机会。不过心中仍感抱憾,因药房里卖的毕竟是欧美或日本的新药,他盼望有一天能卖中国人制造的新药。说来也巧,以成药“艾罗补脑汁”打响的黄楚九这时也到汉口,他和项松茂一交谈,连翘大姆指问他:“能不能到他的上海五洲大药房去管事?”项松茂慎重考虑许久后反问他:“你能不能把经营权全委托我?”黄楚九一口答应。 这样,项松茂来到上海进了五洲,他立下“勤俭”二字为店训,先从资金安排上下手,把占用的无效益资金转充营业资金,出尽一些长期滞销的存货,流动资金不再借贷便增加到15000两规银。再把上海当年四马路即福州路靠广西路口的老店址盘掉,搬到同一条路上南北通衢的河南路口新店址。1912年,满清皇帝下台的这年6月,上海等大都市一派振兴实业的呼声,五洲新店开张了。 店里原有一合药间,仅能配置一些中成药。他补充资金、增聘留学归来的技术人员,新添生产设备,推出了“人造自来血”这一新药作为品牌产品。“人造自来血”色质鲜红,含有治疗贫血的配方,出品后得到中国政府和租界当局药品批文,一时大受欢迎。当年中国人被人讥为“东亚病夫”实际大量是贫血病人,这个药对它有特效,正可称“对症卖药”。 随后,他又在广告宣传、产品质量、包装装潢上不断下功夫,两三年中,该产品竟飘洋过海,名声大噪。滚滚财源是不言而喻的了。6oF3158创业网

       陈光甫 小小银行培养出的银行家 陈光甫 1915年,人称"小小银行"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上海成立,由陈光甫任总经理。初期,银行额定资本仅10万元,人员仅7人,规模极小。 到了1935年,这家发展速度惊人的银行,已经成为旧中国最大最著名的民营银行。如今,这家外观朴素而壮观的银行大楼,还被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使用着,继续发挥着银行的功能。 陈光甫懂政治,更善于管理,经营理念高人一筹,是当时最成功的银行家。他最早提出" 顾客至上,服务社会"的理念,强调"人争近利,我嘱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冗"的经营方针,不仅有思路,更有具体的做法。当时银行、钱庄争相拉拢军阀、官僚和大班,但不屑于普通市民的小额存款。针对这种情况,在上海银行开张不久,陈光甫即推出"一元起存"的业务,而且不收分文服务费,有人恶作剧拿来100 元,要求开100个账户,职员仍旧一丝不苟予以办理,被同业引为笑谈。但消息传出后,上海市民却好评如潮。 上海的新式银行,遵从的是外国银行的制度和做法,当然也学外国银行的排场。但陈光甫却有自己的做法。为了让普通上海市民走进银行,陈光甫特地要求上海银行各分支机构的建筑尽量朴素,门面做得小一些,无须张扬,但要亲切实用,这与当时中国、交通、金城等银行的豪华风格,相去甚远。但朴素不等于简陋,在为顾客提供周到的服务方面,陈光甫舍得化大钱,他专门请来美国银行建筑设计师,对营业厅内部进行布置,小到一桌一椅之摆放,毫不马虎,目的在于方便客户,提高服务效率。银行内,存款柜实行柜员制,即行员一人负责从验票到付款的全过程,由此联络顾客的感情,节省顾客的时间。 与陈光甫的个性相仿,上海银行的经营作风也是稳健的,对许多银行争相投资房地产、股票的行为,陈光甫并不赞成。在整个20年代,上海银行投入到房地产和有价证券的资金比例,在银行业里始终是最低的,而是大量放款于工商企业和购买公债,不急进,不赚没有把握的热钱,但赚了应该赚的钱。 稳健,再稳健;创新,再创新;是陈光甫和上海银行成功的最大秘诀。 吴蕴初 滚雪球滚出味精大王 旧上海,日本“味之素”广告触目皆是。有一个人花4角钱买了1瓶,经过分析知道它仅是化学物质谷氨酸纳。随后,这个人在家中亭子间也用简陋的烧杯、酒精灯试验起来,经过数十次失败、摸索,终于获得了几十克心血结晶———国产味精。这个人就是吴蕴初! 吴蕴初 接着吴蕴初结识了张逸云,张逸云也是读书人出身,和吴蕴初一见如故。他愿意出5000元资本,与吴蕴初合开一家小厂。”吴蕴初求之不得。两人商定厂名为天厨,品名叫味精,商标为佛手。1921年冬天,一家小小的味精厂在上海唐家湾草草上马。 第三年五月,吴蕴初的味精发明权得到了北京农商部的褒状。张逸云就增加资本到5万元,正式创办了天厨味精股份无限公司。公司租台州公所房屋做粗制工场,借菜市路弄堂房屋做精制工场。吴蕴初任厂务经理和技师,与总经理张逸云享受同等待遇。另外,每出一磅味精,他可提发明费一角。天厨当年产量仅3000公斤。 味精还获得江苏及各地优秀工业品奖。同时,他在国内首开轻化产品向美、英、法等国注册专利权。1926年,美国费城发起纪念美国独立150周年国际博览会,吴蕴初精心构思,从产品质量到外型包装都力求纯净新颖,味精一举获得国际大奖。喜讯传来,上海商界纷纷致贺,天厨顿时身价百倍。 吴蕴初不久后又租地20余亩,建立味精原料和副产品淀粉、糊精、葡萄糖分厂。他开办这些工厂,既比外进原料降低了成本;又变废为宝开发副产品,增进了效益。这一手,后来成为他的开厂秘诀,称做“滚雪球”。吴蕴初的厂,也就越滚越多。短短十几年,他就跃入上海最有实力的大亨之一。 1928年,天厨增资到10万元,吴蕴初所占股本也增加到1万元。菜市路弄堂房屋翻建为三层钢筋水泥大楼,他在上海实业界成为一颗“新星”。 朱葆三 小学徒出生的上海总商会巨头 1848年朱葆三出生于浙江黄岩乍浦一个小军官人家。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道中落,他只好到上海一家卖罐头食品兼小五金的协记商号当学徒。 朱葆三 因为勤快精明好学,老板很赏识他,17岁就提拔他当了账房兼营业主任。21岁时,店里经理去世,他可靠,为店里做成了几笔洋商生意,老板就又破例提拔他继任。 1878年,协记老板病死了,家中子女年幼,无人继承只得把店关掉歇业,朱葆三萌发了自己开店的念头。他用历年积蓄,再拉一点股子凑成5000两规银资本,在上海外滩新开河开了一个单开间门面的慎裕五金号。 慎裕不同于协记,专营建筑所用的大五金。十里洋行,当时正起步兴建。朱葆三又是行家里手,店伙又全是精心挑选的有用之才,请来富有经验的顾晴川当总账房。顾晴川为人精明,民国外交名流顾维钧就是他的儿子。朱、顾联手,一变以往“守株待兔”式的专靠门售办法,主动承接大建筑包工头批销。“店小生意大”,不二三年,搞得红红火火,几千两银子的股本,一年中做出了几十万两的买卖,这在上海滩成了新闻。朱葆三由此掘得了“第一桶金”,引起了上海中外客商的注目。 1897年,清政府以官商合股方式开办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朱葆三以商股大股东身份出任总董。银行设在上海外滩7号,在摩肩接踵的洋行丛中,居然有了一家中国人开的银行,朱葆三的名字真是震动了上海。 朱葆三前后投资的新企业,遍布国内几大商埠。比如上海大有榨油厂、同利机器纺织麻袋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华兴水火保险公司、江苏赣丰饼油厂、上海中兴面粉厂、宁波和丰纱厂、广州自来水厂、汉口既济电厂、浙江兴业银行、四明商业银行、宁绍轮船公司和华安合群保寿公司等等。他在这些企业的总投资额达到规银二三百万两左右。成为当时国内金融实业界众所瞩目的巨头之一。 随着朱葆三在商界地位越来越高,他开始在政界崭露头角。当然,他参政还是以商界人士面目出现。清末,清政府允许成立商会,上海首先出现了商业会议公所和商务总会。第一届总理是严信厚、徐润为协理。第二届协理就是朱葆三。这是他跻身商会头面人物活动之始。 柳氏兄弟 抢占影坛高地 柳中浩、柳中亮兄弟从小在上海长大。上个世纪20年代电影业在上海正红红火火地全面开花,柳氏兄弟正逢其时。当他们继承了父亲的遗产,面临自主地选择投资方向时,受时代潮流的驱动,他们不失时机的在电影界,抢占了一块高地。 创业之初的1930年,他们首先在南京最繁华的地段新街口,兴建了自己的第一家戏院:世界大戏院。当时国民党定都南京不久,电影院还不多,世界大戏院的开张正适应了市民娱乐的新时尚,所以一经开张,生意十分红火。那时的电影院多数以放映好莱坞电影为主,而柳氏兄弟决心支持民族电影业,打出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工业的旗帜,宁可多放国产片,这就很受华资电影制片公司的欢迎,在当时的电影界独树一帜。 两年后的1932年,“一·二八”战事爆发,这时,上海有16家影剧院,在“一·二八”战火中遭到焚毁,有3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无法正常营业,电影院出现一个青黄不接的断档。这个时候,柳氏兄弟意识到开拓新局面的时机到了,于是猛杀回马枪,接连在上海兴建了两个电影院:金城大戏院和金都大戏院。这些戏院都处在热闹地段的十字路口,为柳家的电影事业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又过了几年,柳氏兄弟的实力已大大增强,觉得仅仅放映电影已不够“过瘾”了,于是想建立自己的影片公司。1938年8月,柳氏兄弟创办的第一个制片公司宣告成立了,取名为国华影片公司。其拍片速度之快,影响之大,常令同行们刮目。为了抢时间,与其他电影公司竞争,他们可以同时拍摄几部影片,一个演员也可以同时搬演好几个角色,布景也能够一景多用,还创造出7天完成一部《三笑》电影拍摄的影坛奇迹。国华影业公司遂成为电影界异军突起的一支劲旅。6oF3158创业网

        小人丹 大世界黄楚九 黄楚九是浙江余姚人,祖辈行医,16岁那年来上海的时候,包里就揣着祖上传下来的一本药书。 黄楚九 当年,在城隍庙的春风得意楼前,黄楚九摆起了药摊,按着书里药谱,卖起了药丸。城隍庙是老上海最热闹的地方,商贩云集。在这里黄楚九的药摊生意越来越好。他爱动脑筋,渐渐就悟出了出奇制胜的经营之道。 随后,黄楚九向人借钱开了第一家中法大药房,兼卖中西药品。32岁那年,他终于推出了第一个本牌药———艾罗补脑汁。黄楚九的高明就在于他看透病家心理,他强调艾罗补脑汁可以长智慧、祛百病,这让很多人怦然心动。黄楚九成功的地方在于把中药西式包装。过去从中药铺买了药自己煎或者药房代煎,而艾罗补脑汁替你煎好了,用瓶子装好,用不着自己拿回来再烧了,这对于推广销路方面是很方便的。艾罗补脑汁卖得出奇的好,黄楚九的中法大药房门庭若市,销售额不断攀升,真的是日进斗金。 1923年,黄楚九又推出了一款新药:百龄机。对于百龄机,他没有遵循常规的“薄利多销”原则,而利用了顾客的“便宜无好货”的购物心理,把价格定得偏高。凶猛的广告宣传更是令人咋舌。 仿佛一切都在黄楚九的预料之中,广告宣传给他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特制的百龄机广告赠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巨幅的广告灯在上海彻夜闪烁。在当年的工商界,黄楚九可谓是广告宣传的大玩家和大赢家。他做广告无孔不入、一掷千金,中法大药房每年的广告费用高达总成本的28%。很快,黄楚九便拥有了本牌药100多个,成为上海民族药业的翘楚,也成为上海滩鼎鼎有名的大“滑头”。 在这个时期,黄楚九的药业成了托拉斯,旗下有21个医药企业,凭借这个庞大的药业集团,黄楚九稳稳地坐住了上海新药业大王的位置,1927年,上海新药业工会成立,黄楚九当选首任主席。 但他不满足于在新药业的成功,他要不断涉足新的领域。1917年7月14日,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开幕,这是黄楚九亲自挑选的日子,这一天是他跟随母亲来到上海整整30周年的纪念日。30年前的今天,他是一个穷小子,30年后他是一代巨富。那时候“大世界”门前鼓乐喧天,霓虹闪耀,鞭炮齐鸣,游客和财富如潮水般向他涌来。 孙氏家族 率先开创面粉业 孙多鑫、孙多森兄弟早年在扬州已经赚到了第一桶金,他们依靠官僚家庭的背景,运输官盐,发了一笔财。然而,风险太大,他们决定另谋他业。 孙氏兄弟首先调查了当时海关进出口货物的情况,发现外国机制面粉的进口数量日见增多,每年要赚去国人70到150万两的关银。虽然洋面粉的售价是土面粉的4倍,但因其色泽洁白、粉质细腻,仍然很受国人的欢迎。而当时,在中国的机器面粉厂仅有3家,且规模都不大。当时国家为了鼓励工商,还对面粉业给予免税的优惠。孙氏兄弟一眼就看准了机制面粉市场的利润空间和广阔前景。 虽然人生地不熟,但两兄弟还是毅然决定挥师东进、抢滩上海。他们把厂址定在苏州河边,这里水陆交通便利,且地价便宜。同时,他还考察了英国人的增裕面粉厂。这家外资厂1897年刚刚落成,现在正在试机出粉。孙家竟然有本事说动英国人,答应他们拿300担国产小麦试验。孙多森派人在该厂呆了两天一夜,详细掌握了制粉的全过程,计算了成本和赢利,为孙家的面粉厂刺探了军情。 1900年,经过了两年的筹办,阜丰面粉厂正式开张了。孙多鑫花5万两银子从美国买回机器,有钢磨16部,每天可出粉2500包,是英商增裕面粉厂的3倍。 除了外国设备和技术,精明的孙氏兄弟还敢于大胆吸纳国外人才参与管理,使阜丰厂的管理水平迅速提升。 面粉上市需要一个商标,孙氏兄弟想来想去,竟然叫做“自行车牌”,因为在当时的上海,自行车是个时髦的玩意,代表着速度。把自己的面粉事业比作自行车是个勃勃向上的好兆头。 为了让自己的面粉迅速占领市场,孙家兄弟一上来就打了个价格战。面对当时外国人的面粉厂用的全是进口的洋麦,阜丰厂洋麦和国麦混合,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而且价格便宜很多,他们把面粉拆成几斤装的小包,一家家饮食店、点心店去推销,很快就成功地打开了局面。6oF3158创业网

  • 本文来自于www.3158chuangye.com,由3158创业网原创或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所属栏目:创业故事
    与本文相同的标签:30年代上海

    小编超级推荐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相关展示

    推荐阅读

    热门点击

    热门标签

    赞助商推荐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