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幽默,一提起双流县,马上就出一个笑话段子:天上的飞机声,地下的稀饭声。天上的声音说的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飞机声,地上的声音竟然是从一家名叫“李姐稀饭店”里传出来的喝稀饭声。据说,一到吃饭时间,上千的食客挤满大院,男女老少齐刷刷地喝起稀饭,霎时,“呼呼”声大作,场面蔚为壮观。所以,有人戏称“李姐稀饭店”里喝稀饭的声音“连飞机上的人都听得到”! 一家稀饭店竟然如此神奇?笔者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双流探听虚实。没想到,将稀饭生意做到极致的“稀饭大王”竟然是一对没多少文化的下岗夫妻。他们靠卖稀饭,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竟拥有了百万财富。这个致富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失败算啥子嘛,失败就是给了你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
李姐大名叫李春花,她与丈夫辜强都是重庆市仁寿县城关镇人。夫妻俩曾在一家工厂上班,但企业不景气,1992年他们双双下岗。经历过下岗初期的痛苦和彷徨后,夫妻俩在家门附近摆了一个烟摊,起早摸黑地苦干起来。到了1997年,他们靠做烟生意累积起来的钱已有20多万元。可正当李姐和丈夫美美地规划着准备买套大房子时,一桩意想不到的灾难几乎将他们置于死地。1998年12月的一天,一个朋友匆匆来找李姐,神秘地对她说:“大姐,我有个朋友是烟厂的,可以直接从厂里面提货,进价比烟草公司低得多,我建议你从他那里进货。”李姐半信半疑地问:“那你能够保证烟的质量吗?”“我敢骗别人,也不敢骗你大姐嘛!马上要过春节,香烟十分紧俏,如果不是朋友,我才不这么费心帮你呢!”那位朋友信誓旦旦地保证。 送走了朋友,两口子认真地商量起来:眼看春节即将来临,批发烟的人肯定多,如不趁早进点货,会少挣很多钱的。于是,夫妇俩从银行取出了所有存款,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20余万元,凑足了50多万元,进回了100件香烟,一心准备在春节期间大赚一笔。看着满满一屋子的香烟,闻着空气中浓烈的烟草味道,李姐满心喜悦,盼着能大大地赚上一笔。然而,噩梦很快来临了。两三天后,一些买烟的人纷纷找上门来要求退货,还有人向当地工商管理部门举报她出售假烟。很快,工商管理人员前来查封了李姐的烟,同时要对她进行处理。工商管理人员经过详细调查,确认李姐是个受害者,便没有处理她。可是,经此一折腾,原本拥有20多万元存款的李姐不仅成了穷光蛋,还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而那个当初介绍她买烟的朋友,此刻早已无影无踪。 面对如此打击,伤心欲绝的李姐整日以泪洗面。债主们三天两头跑到她家讨债,闹得家里鸡犬不宁。
一天下午,李姐夫妇磨破嘴皮总算把一个债主送走了后,精疲力竭的夫妻俩不禁相对流泪。李姐内疚地对丈夫辜强说:“都怪我,一时大意,才造成这么大的损失。现在,我们唉声叹气也没用,还是想办法从头再来吧!只要我们有一双手,总会有翻身的一天。”“可我们拿什么去翻身呢?一分本钱都没有了,就是卖稀饭嘛,也要本钱呀……”丈夫叹息着说。 稀饭?这两个字像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李姐混沌的脑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卖稀饭开始呢!卖稀饭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投入,虽然与卖香烟比起来,利润极其微薄,但只要有利润,我们就可以做啊!于是她一本正经地对丈夫说:“对,我们就卖稀饭!”为了说服丈夫卖稀饭,李姐没少费口舌。最终,她的一句话打动了丈夫:“一碗稀饭就算赚几分钱、一角钱,只要量上去了,还是可以赚钱的。失败算啥子嘛,失败就是给了你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啊!”丈夫终于答应卖稀饭了。但他却不愿在仁寿县城卖,因为这里债主多,肯定不得清净。于是,夫妇俩决定去西藏。因为债主不可能一下找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1999年3月的春天,李姐夫妻俩来到了成都,准备从这里前往西藏。 可是,夫妻俩一打听机票价格就傻眼了,从成都到拉萨一张机票就要一千多元钱。如果坐汽车,一周后才能抵达拉萨。可李姐的心脏不好,还有高血压,根本不能坐长途汽车。犹犹豫豫中,他们滞留在了成都双流机场附近。在滞留的那几天里,夫妻俩决定先在机场附近的双流县城卖稀饭。接下来,他们跑破脚板,磨破嘴皮,才在双流县城棠中路找到了一个只有6平方米的门面,花3000元的年租费租了下来。办完各种手续,他们的钱已用光了。辜强只好又悄悄回到老家,向自己的亲戚好说歹说借了6000多元钱,加上这笔钱,李姐夫妇总共投入了1.5万元,稀饭店总算开张了。 延年益寿稀饭你喝过吗?美容养颜稀饭你喝过吗?稀饭的确不好卖呀!两口子起早贪黑地干呀干,但稀饭店的生意并不见好。开张三个月,就亏本3000多元。面对这一切,李姐急得寝食难安。她明白,再像这样下去,不但赚不到钱,反而又要增添新债。一天,一位工商局的同志前来收管理费,李姐向他倒苦水。那个同志只说了一句话,就把李姐镇住了:“开稀饭店啊,一定要改变经营理念,要有创新意识才行。”李姐并不太懂什么“理念”,什么“创新”。但她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要变才得行,不变只有死路一条。怎么变呢?晚上一收工,夫妻俩就躺在几条板凳拼起来的“床”上开起了“卧谈会”。
李姐自言自语地说:“早上喝稀饭是中国人的传统,那么改在中午或者晚上喝稀饭可行不可行呢?”“是啊!为什么不能把稀饭当成正餐做呢!”丈夫也兴奋起来。思路一打开,两口子便顺着这个方向热烈探讨起来。 李姐认为:中午晚上喝稀饭是可行的。原因有二:一、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对大鱼大肉吃腻了,喝点稀饭爽爽口是一种“必要”;二、如果把稀饭当成正餐来吃,就必须改变一些特点,“素稀饭”肯定不能满足需要,只有推陈出新,改良稀饭品种,推出营养又可口的“荤稀饭”才行!比如“鱼稀饭”系列、“腊肉稀饭”系列、“斑鸠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等。另外,还可根据稀饭的特点配置各种各样的菜品。这样,就把大餐的饮食特点结合了进来。卖稀饭也就不可能再是微利行业了。两口子越想越兴奋。第二天,他们就开始分头行动起来:丈夫辜强负责搞“课题研究”,就是熬稀饭;李姐继续研究“战略问题”。为了创建属于自己的稀饭品牌,她给自己的稀饭取了一个通俗易记的名字—李姐稀饭大王。 夫妻俩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为了创建“稀饭大王”的品牌,辜强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便研究出了十几种荤稀饭,还发明了一种他最为得意的食品—“野生蒌龙花粥”。这是一种绿色食品,全天然、全野生、全绿色,而且还有清热解毒的药用功效。为了熬稀饭,辜强必须头天夜里就泡好大米,凌晨3点开始生火,然后加井水文火熬制。他用的大米全是仁寿的农家新米,所有的配料也全是仁寿县的山珍或者野生植物。为了把住质量卫生关,他对每一种原材料都严格挑选,精心清洗。同时,负责外联的李姐又在双流电视台做了一系列广告,大胆提出“改变稀饭传统喝法,把稀饭当成正餐,把稀饭当成营养餐”的新餐饮理念。这一招还真灵,许多老人和妇女纷纷赶来“李姐稀饭大王”想尝尝鲜,瞧个动静。
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一大早,夫妇俩熬了5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给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个个赞不绝口,都觉得稀奇,因为他们从来都没见过稀饭也可以做出这么多花样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并且点名要品尝那些特色稀饭。此后,前来品尝稀饭的客人便络绎不绝,每天的客流量达到上百人次,每天的营业额有时竟高达两三千元。如此多的顾客,给夫妇俩增添了许多工作压力,每天他们忙得只能吃两顿饭,晚上又要准备第二天熬稀饭的原材料,一直要忙到深夜才能睡觉。李姐夫妇俩就这样在店铺里的木凳“床”上,足足睡了一年时间。由于长时间过度劳累,李姐得了肩周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玻。随着小店生意好转,日趋增多的顾客常使李姐夫妇感到力不从心。李姐的心里又开始盘算起来,她想:不如换个大点的地方卖稀饭,把稀饭产业做大。2000年夏季,夫妻俩经过认真商量,决定将稀饭店迁往双流县城的长冶路二段。 他们租下了那里一户面积约两亩地的农家大院,然后,根据城里人喜欢乡下田园风格的心理,投资10多万元,将农家大院装饰得土色土香,让人一进门,就备感舒适亲切。他们还招聘了一批眉清目秀的农家小妹和小伙子,一身村姑和农家小子的打扮,十分鲜活靓丽,令人赏心悦目。
一切如李姐预料的那样,新店开张不久,稀饭店的生意果然更为火爆。一到周末,大院前面的空地上便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车辆。辜强看着眼前这生意兴隆的喜人场面,时常开心地夸奖李姐:“还是老婆有远见,看来我们卖稀饭真的要做出一个大买卖了!”每次听到丈夫这样说,李姐的心里就美滋滋的。但她也明白:要想留住顾客,必须将稀饭推陈出新,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在妻子的建议下,辜强一门心思认真钻研起“稀饭经”,他整天思考着怎样变着花样熬出别人没有的稀饭。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实践,夫妇俩终于由原来七八个品种的稀饭发展到20多个。辜强还请了许多老中医出主意,想办法,从而成功研制出了开胃健脾稀饭、清热解毒稀饭、美容养颜稀饭等具有药用价值的稀饭。而这些稀饭的名字也很好听,什么“蒌龙花粥”、“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春花碧绿粥”、“荷叶莲米粥”、“南瓜太极粥”等,光听名字就让人胃口大开,许多顾客惊叹道:“这里简直成了稀饭的‘陈列馆’了!” 2001年,李姐夫妇不仅还完了所有的欠债,还积累了不少资金。腰包鼓起来的李姐靠卖稀饭为自己营造了一片新的天地,她的名字也香飘整个双流县城。她心想:“每天有这么多人来饭店吃饭,主要是冲着具有特色的稀饭来的,我一定要保住稀饭这块牌子!”于是,她迅速到有关部门注册了“李姐稀饭大王”的商标。 为了将这块牌子做得更大,2001年10月,李姐又投资10多万元将“李姐稀饭大王”迁到双流县白河路二段一个足有三亩地的地方,并聘请了50多名小工。由于李姐卖稀饭早已名声在外,即使迁址了,“李姐稀饭大王”的生意仍然很兴隆,那些“稀饭迷”们依然“追踪而至”。有时来吃稀饭的客人太多,服务员们应接不暇,客人就像自己动手,在自己家一样动手盛稀饭。那蜂拥的人群围着几十口装满稀饭的大锅团团转的热闹场面,让人觉得仿佛这些人是在进行一嘲稀饭大战”。后来,李姐又添加了中餐和小吃等项目,由于味道正,价钱合理,同样让顾客喜欢。“李姐稀饭大王”每天的营业额有时高达1.7万元。 做生意,做生意,李姐深知“生意是做出来”的道理。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她经常带头“做”。
2000年的夏天,一位顾客到李姐店里来吃稀饭。由于服务员一时忙不过来,没来得及招呼他,那位顾客十分生气,大声嚷着让李姐亲自去给他盛绿豆稀饭。李姐立即盛了一碗绿豆稀饭,笑盈盈地端到客人面前。那客人又说:“我不要绿豆稀饭了,我要黑米稀饭。”李姐二话没说,又给他端来黑米稀饭。可盛稀饭的碗还没放到桌上,客人又说:“我不要黑米稀饭,我要土豆稀饭。”就这样,李姐来来回回为这位客人舀了6次不同的稀饭。终于,那位客人笑着说:“李姐,我真的服了你!刚才我态度不好,请你多谅解!”后来这位客人成了李姐店里的老顾客。 李姐对客人不但热情,而且讲诚信。一次,一位客人吃完饭后将一只装有6000元现金和43万元存折的皮包遗忘在稀饭店了。李姐发现后,立即根据包里客人的名片找到了失主。后来这位客人每次到双流县城办事,都会跑到李姐的饭店来吃饭。由于客流比较大,李姐在自己的店里共拾得手机30多部,她将这些手机全部交还给了失主。客人们都说:“在‘李姐稀饭大王’吃饭放心,只要在饭店掉了东西,李姐准会给你找到。”李姐靠自己的诚实和热情终于将稀饭生意做大了,在双流县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双流来,不吃‘李姐稀饭大王’的稀饭等于没有来双流。”而生意好了,李姐又有了新主意:请客人免费喝稀饭。丈夫不解:“生意好好的,为什么要免费呢?你不是说微利总比没有利润好吗?免费给人家喝稀饭,不是一点利润都没有了吗?”李姐指指丈夫的脑门,哈哈笑着说:“当你的生意做大了,可以把微利的一些项目变成‘免费消费’,它可以给你带来起码十倍的人气和利润。”丈夫依然半信半疑。“免费消费”实施后,稀饭店的客流量剧增,每天30口锅要轮番上阵五六轮,连小工们都担心让人这样白吃下去,稀饭店会被吃垮的,丈夫也有些担心。可李姐却成天乐呵呵的。大家都不知道李姐心里是怎么想的。
令大家奇怪的是,一个月后,“白吃顾客”自觉地转化成了“有偿顾客”。这一转化,一个新的固定消费群体出现了。而且,这个群体不会轻易动摇,只会越来越“铁”,因为这是李姐用感情培养起来的。这个时候,那些小工们不得不佩服李姐灵光的脑瓜来。如今,很多下岗工人和打工青年想学李姐卖稀饭,有的还想与她合作开分店,来人来电都很多。很多人到店里学习完技术后,觉得并不神秘,操作工艺很简单,都问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李姐总是告诫他们:“不要认为稀饭利薄就不去做,利薄总比没有强。我最瞧不起那些穷得叮当响,又总在梦想‘要搞就搞大的’人。勿以利小而不为,小本生意做大了就成了大生意了嘛。”这就是李姐独到的生意经。 最近,李姐又有了新的想法,她想学点饭店管理方面的知识,准备到成都市去开个“李姐稀饭大王”的分店,让更多的城里人能品尝到她独特的稀饭。让我们祝愿她的生意越做越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