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商业报道消息:刚刚攀登完东南亚第一高峰的万科董事长王石,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接下来,王石将飞赴阿拉善,对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当地的项目进行考察。 对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这个组织,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理解它的与众不同。 一张刊登在协会内刊封面的集体照,似乎已经能大概勾勒出这是个什么样的组织:荒蛮的戈壁上,几十号人并排而立,明朗的阳光下,每个人都笑得灿烂、自然。仔细端详这些面孔,王石、刘晓光、张树新、宋军、张朝阳、史玉柱……都是企业界的响亮名字。在他们身后,簇拥在一起的梭梭树顽强扭转,向天空伸展。 尽管创立之初饱受争议,但这个由中国大陆及台湾近百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还是迅速地成长起来,影响力也从内蒙古荒漠扩大到了国际社会。在中国NGO还普遍处于懵懂状态的今天,这个曾经被人讥为明星企业家作秀产物的组织,已经从最初的公益尝试逐步探索出一套具有示范意义的“阿拉善模式”。 然而仔细观察这个“阵容豪华”的公益组织的发展,并没有看到某位明星企业家指点江山的强力推手,相反,从协会制度建设到具体项目操作,从资金监管到人事任免,每个环节都会伴随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对于环保的理解,对于如何运作一个健康的NGO,每个人又都在产生新的变化。 办好NGO要有成熟的方法论 王石是该协会的新一届会长。当他坐在记者面前,他的一席话令记者印象深刻,在一个方面似乎也在体现这种变化:“你到那个地方做事情,你可以有很多理想,很多浪漫的想法,有很多不切实际的自大。你说可以改变沙漠、可以改变人的生活,那是你的问题。问题的实质不是当地老百姓有什么改变,应当是你自己的改变。你改变自己的自以为是,改变自己想当然的想法。” 王石告诉记者,对自然风光的涉猎广泛以及儿时在山区的生活经历,让他对阿拉善当地的自然生态“第一不陌生、第二不隔膜、第三很熟悉”。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协会中“人”的因素。 当协会第一次在阿拉善召开大会时,王石在讨论的身影中发现了十几位台湾的企业家,还有本土企业家和海归的企业家。“现在是商品时代、消费时代,什么能把大家聚到一块去呢?理想?金钱?显然都不是。就是因为环保生态这个全球性的问题,大家走到一起,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王石看来,这些企业家会员齐聚一堂的价值并非在于每人每年10万元的会费,而是通过在协会中的训练,学会如何去做一个NGO组织,“这像一个孵化器。这些知名的企业家有一定的号召力,一方面可以发展自己的NGO组织,一方面也可以发动更多的人去做,这个意义就很大。如果只是100个企业家聚在一起,做个阿拉善,那我建议解散。 在中国如何做NGO组织还是相当薄弱的,这些企业家聚在一块,自我锻炼,发展壮大中国健康的NGO组织,这点是很重要的。” “我们也看到,中国目前有很多很可爱的草根NGO组织,生长的时间也很长,但是却始终长不大。除了社会的原因,还在于自身组织制度建设的欠缺,从制度化、透明度、项目的可持续性到职业的项目官员,都很欠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