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零工资”就业。在浙江义乌人才市场,求职心切而考虑接受短期“零工资”就业方式的大学生正在增加,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换取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就业机会。
按劳取酬,这样的口号不知喊了多少年了。然而喊来喊去,焉料到了今天,居然出了个劳而无酬。分明是白干,却还有了一个文绉绉的名词曰“零工资就业”。尤为匪夷所思者,乃是为白干的鼓吹,称“零工资就业”是毕业生为了增加竞争力的“主动”选择,具有积极意义云云。毕业生作出“零工资”的选择,表面看自然是个人行为,但要不是万般无奈,谁又愿出此下策。如果说出此下策已是饮鸩止渴,那么别人挨了打还被看客说成是愿挨,并把挨打说成美妙的享受,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主流舆论一直在谆谆告诫大学毕业生,对薪酬不要有太多理想色彩。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大学毕业生早已没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薪酬期望值已经一降再降,不仅低薪,甚至接受了“零薪”,这究竟是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依然太高,还是职场出了问题?我们当然不能片面地将文凭等同于能力,认为读了大学,有了文凭,一进职场,就必须拿高薪。但是无论如何,干了活得给钱,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法律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