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他和高盛的经济学家胡祖六共同撰写的《关于中国与世界的五大神话》风靡世界。四年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共存的中国经济,瑞士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中认为:流动性极度过剩是中国经济未来真正的风险。
《中国经营报》:中国的几大银行上市后,在盈利的压力下,银行放贷冲动比较明显,随着更多银行上市这个问题会不会很严重?加上央行流动性的不断注入,也使得银行体系流动性日益过剩,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对于未来固定资产投资会有什么影响,是否存在持续过热的隐患?
乔纳森·安德森:我觉得不会有大问题。看一看这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情况就能知道原因。
两三年前国有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情况很糟,资产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不良贷款,所以整个资产质量不太好。但是在过去两三年中,通过剥离不良贷款,国有银行现在的资产负债表比原来干净多了。更重要的是不必再从每年的利润里掏出钱来抵消那些不良贷款。当然这些银行上市后,盈利的压力确实在增大。但是基本上通过理顺资产负债表,大部分问题解决了。
事实上,在2002、2003年贷款过热的两年,主要加速贷款的并不是国有大银行,而是股份制银行和一些小银行,他们的贷款增长比国有大银行快得多。现在上市的都是那些大银行,真正的贷款增速过快的原因并不是他们造成的。
另一方面,银行体系在2006年大半年的时间内就基本用完了一年的信贷指标实际上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过去五年中的每一年,这些银行的信贷指标也都是在年底之前早就用完了。其实这是信贷额度制本身的问题,不是银行系统的问题。因为我们当年的信贷指标一般是一年前的九、十月份定,而且是按照预期GDP名义增长率8%的基础定的。所以到了2006年1月1日,那时的指标已经是过时的指标了,已经不能准确反映未来一年的情况。
《中国经营报》:但贷款增速过快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你怎么看?
乔纳森·安德森:银行的贷款增长过快,主要原因是中小银行放贷过快,而此次信贷紧缩的主要对象也是它们。因为这些中小银行往往都是雄心勃勃,急切地想要扩大市场份额。所以真正的信贷波动主要并不是大银行造成的,而且政府对大银行的信贷调控比较有办法,甚至央行的一两个电话就可以解决问题。真正的问题都在中小银行那里。雷达照不着他们,他们躲在下面。
《中国经营报》:你刚才提到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不管是内外经济的不平衡,还是国内流动性过剩、产能过剩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这些情况不能有效进行调整的话,发展下去会不会产生危机?
乔纳森·安德森: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从外部传导过来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或者是后半段,日本、中国台湾、韩国都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和经常性账户的顺差,大批资金流入其内部经济体中,政府却没有办法控制,发生什么了呢?经济泡沫!而且是大泡沫。由于流动性的过剩,所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产价格不断攀升,股票价格不断上升。中国台湾的股市从300点升到1200点左右,但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就跌了下来了。
因此,中国真正面临的风险就在在这里。如果不控制过剩的流动性,那么国内经济就会出现泡沫。
为了对付流动性过剩,目前来说中国的做法还是对的。因为他们在进行对冲和冻结,不让巨大的流动性都分布在经济体系中。由于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本项下的账户还是处于比较严格的控制中,所以中国的问题就只是经常性账户的问题。而日本和韩国,他们的市场更加开放。所以他们要对流动性进行控制的话难度就更大。
中国目前必须要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过了两年、三年、五年,发生危机的概率就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