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2008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突破44万人,较2007年增加6万人,数量居全国首位;加之2007年未就业毕业生,山东省高校待就业毕业生数量更加庞大。在金融危机加剧了就业压力的当下,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本届山东省政协会议上,不少山东省政协委员准备从用人单位的作用、社会观念、教育方向等方面建言献策。
政协委员吕善勇:
推行4+1“学士后”学习实践教育
“ 一方面,金融危机使 众多企业面临困境,就业岗位减少,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同时,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创业能力和就业素质在不断下降。”
省侨办副主任、农工党省委副主委吕善勇委员将从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角度,向两会提交提案。他认为,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至30%,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在当前就业危机下,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素质越来越重要。
吕善勇建议,创业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金融、商贸、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在师资力量上,邀请企业、工商、税务等各界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利用社会资源快速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教育模式上,推行大学生4+1学习实践制度,即“学士后”制度,在企业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学习基地,签订见习合同,企业为学生发放生活费。
政协委员柳淑花:
骨干企事业单位应建实践基地
“单位用人重用轻养。”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系副主任柳淑花委员认为,连续几年来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越积越多,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企业对应聘者提出的“工作经验”硬要求,“这可能诱发已就业大学毕业生的非正常流动。”
“一个企业投入成本使某毕业生获得‘工作经验’,极有可能被另一个企业以低于‘经验’培养的代价‘挖’走。这样挖来挖去,就会挖乱人才市场秩序,挖断人才健康成长的链条,很大程度上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后的频繁流动。”
在拟向两会提交的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几点建议提案中,柳淑花建议,尤其在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压缩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组织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事业单位,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毕业生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培训点、校企合作基地等场所,给大学生提供实习、见习的机会,尽快缩短毕业生到社会后的适应期和磨合期。
政协委员李旭茂:
社会应接受大学生走上普通岗
“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 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那么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多数人,为什么不能选择大多数人从事的普通岗位?”
在本届省两会上,民建山东省委将提出有关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民建山东省委秘书长李旭茂委员认为,“就业难”的本质并非大学生这样的高素质劳动力过剩,而是与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旧观念有关。“这需要在政策、舆论等方面加以引导,让走上普通岗位的大学生的谋生状态被社会所接受。”
“危机中有危也有机。从产业转移、人才流动的角度可以趁此机会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发展现代种植业、养殖业、物流业等。”他建议,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去创业,在创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政府可给予大学生相应政策上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