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农夫涌进城里务工寻找致富阶梯的时候,一些大学生恰好相反,他们自愿抛却优胜的城市糊口,回到农村种菜、养猪……
在安远县三百山镇“众诚瓜果栽培基地”,笔者见到了6名“80后”的大学生。虽来自五湖四海,但相同的“田园梦”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从借款30万元起家,到近百亩的现代农业瓜果栽培基地的形成,五彩斑斓的田园承载着他们的“绿色梦想”。
“现在的前提已经好多了,刚开始创业时,一穷二白,连住的地方也没有,真是苦!”谈到创业难,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专业的朱安成说,他最难忘的是刚刚建基地时,很多亲友不理解:一个大学生带着女友到外埠的农村干农活,简直太没出息了。当时精神压力很大。
建设初期,搭建大棚、购种、化肥农药及试验每样都需要大量资金,他们6人分成3伙入股,每股10万元。起初,父母们不太支持。郭帅以前在郑州省城一家公司做种子销售员,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抛却不乱的工作到农村去种地,家里人不理解。郭帅一方面给父母做工作,另一方面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李华和杜宗涛的父母思惟都比较传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念了大学还去种田。但这些年青人没有动摇,由于这一创业极具挑战性。
6个年青人抱着“初生牛犊不畏虎” 的精神,引进了“日本小青瓜”、“红春早玉”、“一口茄”、“娃娃菜”等十几个瓜、果品种,一年种3茬至4茬,错开上市高峰,并把销售点定位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他们把大学5年里学到的知识全都搬了出来,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路。6人的梦想随第一批种子一起植根入土。育苗锄草、施肥浇灌、测温挂牌、修剪打药……吃的是粗茶淡饭,干的都是农家活,说起专业,说起基地的前途,大家决心信念十足。李晓艳娇小玲珑,力气最小,天天随着几个大男生进大棚玩泥巴,经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活像个“村姑”,她却兴奋地说:“我现在和土地特别亲,一天不下地,心里就直发痒。”杜宗涛负责观测、记实、统计作物的生长情况。夏季是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高峰期,尽管大棚里的温度都快50℃了,但他一点也不敢怠慢,天天往返十几遍地跑,小心翼翼地庇护着这些“绿色法宝”,一个夏天下来,整个“烤”成了“非洲难民”。
每一个品种从试种到成功上市都得经由天气、水土、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反复研究和实验,毫不是件轻易的事。2007年春天,他们试种的2个大棚“初春红玉”西瓜无缘无端地死了十几株。郭帅立刻把解剖图片等相关资料发给河南科技学院的蔬菜教授李新峥和王广印。经由诊断,原来西瓜得了炭疽病,他们及时按照教授的要求,用炭清和叶面肥做激素调整,增强了作物的抗疫抗病性,挽回4万多元经济损失。“我们能有今天,多亏这两位教授的匡助和鼓励。”朱安成说,毕业后,他们一直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经常在网上探讨解决栽培技术挫折。
六位大学生常常围坐在电脑前,寻找商机。
花开沃野润心田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1年多来的努力,如今,长长的“小青瓜”、红红的“圣女果”、拇指般大小的“一口茄”脱颖而出,荒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蔬菜、大棚里结满了五彩斑斓的果实。而6名大学生齐心合力、吃苦刻苦、经得起失败、敢于挑战现实的创业故事和精神也受到当地庶民的称赞。
据负责跑销售的郭帅先容,因为基地里出产的全是当地没有的蔬菜、瓜果,而且他们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销售市场,这些“绿色食物”以高出当地市场3倍至6倍的价格销往各地,亩均收入近4万元。目前,产品在广东、上海市场供不应求。
在劳动中互相理解,在劳动中产生爱情。
谈起如何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让现代农业植根新农村?朱安成说,最好的方法是用实际步履说话,通过基地示范让农夫了解到,大棚蔬菜能打破季节和市场的限制;新品种可以拓宽市场需求:“订单农业”能给农夫增产增收带来保护。未来农业发展应该走一条生态、轮回、高效节约的道路。2008年我们预备再投入100多万元资金,把种植面积扩大2倍,并增加5个至15个新品种。目前,他们已经拿出了具体的方案,预备带领当地庶民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进行推广种植,据预算,每亩比过去至少可以增加两三千元的收入,再接下来就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基地将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家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家园。
六名年青的天之娇子,顺着时代发展的巨轮,载着田园创业的梦想,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
加入创业吧,马上与十余万创业者在线实时交流:把握创业机会、探索商业模式、寻找创业伙伴。
凡本网的所有原创作品 版权均属于创业邦 转载必须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并注明来源。转载作品与网友言论 不代表创业邦观点。相关合作 请发信至service@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