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创业大国?就是周日还有千八百人聚在一个会议室里群情激昂!”在年末一个以创业为主题的大会上,一位创业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周末整整两天的时间里,这个大会容纳千人的会场始终座无虚席。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一上台便说,“主办方让我给大家鼓鼓劲,但看到这么多创业者,这么热烈和兴奋,我觉得我不需要再火上浇油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整个中国似乎都被创业的热火点燃。创业公司遍地开花,融资事件令人目不暇接,VC也成为被各路创业者围攻的对象。微博上的大红人、天使投资人薛蛮子自爆每天收到20~50份私信全是PPT。
全球同此凉热。美国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的一篇文章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来形容当前创业公司在全球的井喷。就像在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时代,不约而同地迅速出现了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各类动物一样,大量的创业公司在今天仿佛是一瞬间“突然”涌现。根据创业公司数据库 CrunchBase统计,在2008年,全球共有855个初创公司进行天使融资;到了2010年,创业融资项目数量达到1100个,两年时间增长了33%;2011年则更多。
具体到中国而言,薛蛮子放言,“今天是创业最好的时代!”他的理由很简单:60年没有大规模战争,30年没有大规模的内乱,30年来中国13亿人口绝对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从微博上也能看出政府对老百姓言论的容忍度大大提高。
撇开宏观政经环境,问问身边一些出身草根的创业者,他们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创业门槛在不断降低。美国创业孵化机构Y Combinator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创业孵化和辅导机构在中国出现。李开复创办了创新工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拉着汉庭创始人季琦、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成建、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携程CEO范敏等人组成了阵容豪华的“飞马旅”,薛蛮子、徐小平、雷军、包凡、蔡文胜等人紧随其后成立了“天使会”。各路天使机构和孵化机构的出现,让之前单枪匹马的天使投资走向了规模经济。仅以创新工场为例,截至2011年7月,已审阅了超过2500个项目,投资孵化了39个项目和公司,总投资额超过2.5亿元。除此之外,二级市场估值持续下滑以及后期项目的竞争激烈,也“倒逼”创投机构转型,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早期项目。这都让初创公司拿到第一笔钱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而孵化和天使机构对创业者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金钱,更重要的是,帮助降低了创业风险。这些创业孵化和辅导机构的团队通常有着丰富的创业经验,能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支持、明确商业方向,甚至在产品、财务、法务等多方协助。大量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由此可以轻易地开启原本艰难的创业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全世界比我们创业环境更好的只有美国,”薛蛮子说,“只有在中国,你能花一点点钱甚至没花钱就能找到徐小平这样的天使,这样的事情在欧洲和日本和其他的国家根本没戏。”
大量网络平台API的开放,则进一步将IT行业的创业门槛拉至地平线。2011年互联网界最为轰动的事件莫过于腾讯这个中国互联网身形最为巨大的帝国宣布从封闭走向开放。现在,无论是运营商、硬件厂商,还是社交网络,都针对开发者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开放平台,帮助仍处于价值链下游的开发者,解决开发难、测试难、营销难的问题。Techcrunch评论道,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让人这么容易地创建一家公司,并把科技变成真实的产品;同时在产品发布后,开发者能够从用户那里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完善产品。而云计算的兴起又孕育着互联网创业的一个高峰。一位从2006年就开始建网站的创业者赞叹,“现在云服务已经是按需付费了,网速还那么快!”再也不用像自己刚建网站时候那样投入巨大了——那年头要么选一年几百元的虚拟主机,不够用;要么选一年七八千的服务器,太浪费。如今,几个程序员用几万块钱也能创造出10年前需要一个公司耗费几百万元才能做出的优秀产品。
冰火两重天
不过由此断言,这是个创业的好时代,显然过于乐观。我们清晰地看到,创业的热情集中在互联网领域,而没有在中国所有行业大面积播种。正像G20集团研究中心秘书长龙永图最近断言的,现在的创业精神比起上世纪90年代是有所下降的。“现在很多大学生想当公务员,很多人想到大的国有企业去端金饭碗,而上世纪90年代时有很多公务员丢掉金饭碗去下海经商。”现实是,在国进民退的大潮下,许多传统行业的创业氛围正在无可避免地恶化。
而伴随着通货膨胀,租金、人员成本等各种费用涨声一片,让实体经济的创业者更加不堪重负。一个开店多年的创业者抱怨道,“我的利润大多被租金吃了,房租比起2006年已经足足翻了一倍多!”他甚至在想,如果当初不开那么多店,而是把资金拿去投资房子,坐等升值,比做生意好赚多了。在此背景下,门槛最低、政府管制最少的互联网行业,由此成为创业者聚集的领域。用周鸿祎的话说,“互联网是虚拟的经济,互联网真正要的是人气的生意,做的不是人脉的生意。”
不过,在互联网行业,由于开放平台和云计算的助推、孵化和天使机构的羽翼庇护,无数初创企业开始批量生长,却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对手变多了!在那些最热门、门槛又最低的领域里,创业者们就像下饺子一样拥挤在有限的市场空间里,这让一些创业者发出了“门槛低,伤不起”的感慨。
美国企业家Bowei Gai发布了一份《中国创业报告》,在对中国科技创业环境的调查中,“竞争白热化”是他的第一印象。他说,“在美国,一个好创意可能会吸引几个模仿者;但在中国,却几乎达到毫无节制的地步。”看看中国5000多家模仿Groupon的团购网站、100多个面目相似的Android商店,难怪有人用“一拥而上,一哄而散”来总结中国的创业图景。“只要有一个好的模式,一定是蜂拥而上,价格血拼,直到所有人都没利润。”一位创业者说。现实是,创业企业更容易生根发芽了,却难以继续长大,直到最后因为争夺营养而死去。
即使你侥幸打败了跟自己一样的幼苗,终于崭露头角,还将面临更大的威胁。由于缺乏创新的源头,抄袭之风不仅在创业公司里盛行,大公司也会毫不犹豫地出手。在互联网行业,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是三座绕不过去的大山,巨头们的垄断让创业公司的生存环境日益残酷。周鸿掉说,“一般让你们先跑,大家做出尝试来了,巨头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犹豫。”在流量决定一切的互联网,手握流量的巨头们就算是后发者,也能扼杀许多新的创业企业。即使在巨头们宣布开放之后,这一现象也没有太大的改观——在过去的一年里,多玩创始人李学凌、UC CEO俞永福、蓝港在线CEO王峰都相继向腾讯发难,指责其对自己的“封杀”。尽管巨头们不承认“雷区”的存在,但避开它们,是创业者最明智的选择。
对于创业来说,这是个好时代还是坏时代?上面描绘的这幅图景可谓优劣互现,让人难以遽下结论。对于怀揣创业梦想的朋友来说,这幅图景能够带来的提示是,尽可能地扫描可资利用的资源,避开危险的“雷区”,然后毅然跨出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