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昨晚(9日)10时,忙碌了一整天的张志终于有时间坐在柜台前休息一会儿。因为收拾店面,张志的工作服沾满了油污。看记者拍照,张志说:“就别拍照了,这几天忙活得没时间拾掇自己。 ”这个全新的行业对25岁的他来说又是一轮新的挑战,虽然有困难,有挫折,但创业的热情没变。 首席记者 杨帆 摄
人物档案
性别 男
姓名 张志
年龄 25岁
学历 沈阳大学高职学院机械自动化专业毕业
经历 2007年毕业的张志,2009年注册“豆逗食零吧”,和大学同学陈君合伙开始以卖豆浆为主的创业之路,购置制作豆浆的专业设备,制作推车4辆,此举不但得到街道、社区的支持,还被学校评为创业典型
人物语录
“豆浆很营养,配上好包装,行销全中国,创业青年强! ”“开张第一天总共卖出去7杯豆浆,卖了7块钱,终于见到回头钱儿了,虽然很失落,但却依然高兴,而且高兴多于失落。 ”
“虽然都是卖豆腐,我和王小蒙可不搭边儿。 ”“国家现在不也支持我们大学生自主创业嘛,我就要踏着这股春风,干出自己的事业,无论过程多么艰苦,我都不想放弃,坚持到最后,总能成功! ”
困难对张志来说不算什么,自从他决定辞掉稳定的工作,自主创业之时开始,困难就没有断过,家人反对、女友分手、资金不足、创业艰难……
其实困难多多少少都与一个关键词有关——卖豆浆。
张志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企业拿着月薪2000元的稳定收入。在同龄人和他自己都处在事业起步的时候,他却选择卖豆浆、豆腐。在经历了一段短暂成功过后,困难还是来了:资金短缺、厂房规模、收入有限……面临创业受阻的张志决定继续寻找项目,坚决创业。
电视里,正在播放温总理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的情景,“我们特别希望大学生能够自主创业,我们给大学生就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张志点点头,“国家领导人都这么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我的路应该没错……”
他被称为“豆浆达人”
眼前的张志看起来很憔悴,和25岁的年龄不符,直观表现就是满腮的胡子,没有固定形状地生长着,袖子和镜片上的污渍能证明他的忙碌,“就别拍照了,这几天忙活得没时间拾掇自己,弄得像个泥猴儿,年轻人创业都是这么开始的,顾不得形象了。 ”张志的同学们此前都把他称之为“豆浆达人”,但现在看来,他的样子可不太“达”。
简单往嘴里扒拉一口冷面算是吃过了午饭,坐在记者面前几分钟,电话就响了,做旅馆生意的姑姑又给他了一些建议,如何经营,如何管理。
在张志看来,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还能有所支持,不但是对他选择的肯定,也会在精神上给他莫大的帮助。
“卖豆浆和豆腐的生意可能暂时会放一放,眼下要做另一个项目,不过我会时刻关注豆浆的发展,过一段时间就会重新捡起来,毕竟我的自主事业的开端是从豆浆开始的。 ”决定暂时停掉豆浆生产和销售,张志说因为手里资金的短缺,现有场地的局限以及收入方面的不如意也是重要原因。
不过张志没打算放弃,“保密的新项目马上就会开始,如果收入可以,豆浆还会继续做下去。 ”张志说。
大二时想创业
张志总结自己的性格,“倔”可能是一个缺点,但也可能转化为优点,“从小想干什么事儿就非得干成不可,要不就难受。 ”
考上沈阳大学高职学院机械自动化专业后,1985年出生的张志就开始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没想到一个梦的开始从大二那年就开始了。
“有一天我看电视,镜头里是上海的一对爷爷奶奶领着孙女在公园里玩,小姑娘渴了,就买了一袋豆浆,一块钱,而且当时看卖豆浆的生意非常火,买的人很多。我就想南方做豆浆都这么受欢迎,我们北方人为什么不做呢?而且我们北方有好豆子,做起来一定没问题! ”
同学陈君和张志可以用志同道合来形容,两人下了课,没事就讨论讨论李嘉诚、松下幸之助,分享成功企业家的经验。看了那则让张志有了想法的广告后,他就跑到了陈君的宿舍,在陈君的本上写下了一段话,至今两人记忆犹新,“豆浆很营养,配上好包装,行销全中国,创业青年强! ”
大二的那年,希望成为创业青年的两人就有了一个长远的规划,“做自己的老板,干自己的事业。 ”
创业后女友和他分手
2007年毕业后,张志到一家外企工作,同学陈君也选择了一家私人企业,两人开始了第一份工作,但都是替别人打工。“其实在公司工作也是一种积攒经验和学习经营的途径,那时候边工作边学习,感觉还是应该自己出去做些什么。 ”虽然月薪可以达到2000元左右,但这并不能满足张志的“野心”,张志和陈君还保持着联系,机会成熟,随时抽身做自己的事业是两人的共识。
一年半之后,两人确定卖豆腐、豆浆的项目后,都决定辞职。父母肯定是第一个反对的,“那时候什么绝的话都说出来了,像‘没有你这个儿子’、‘培养你上大学这么多年,有好好工作不干,跑去卖豆腐……’”无论怎么解释都没有用,但张志还是没听父母的。
在选择自主创业后,女朋友也分手了,张志认为多多少少跟自己放弃工作而去卖豆腐有关系,“说到底还是没有缘分,如果说完全是因为工作,那对她也不公平。 ”
大学的同学们大多在企业找到了工作,同样对张志的选择有些不理解,但这都不耽误张志的目标,“如果不能说服他们,那只能做出来证明给他们看。 ”
创业首日收入7元
为了考察豆浆的市场,两个人分别在沈阳大东区和铁西区的农贸市场开始了“蹲点”行动,看卖豆浆的人怎么生产,怎么选料,哪些人买豆浆,一天可以卖出去多少……
连续一个月的蹲守,张志更有了信心,一个手推的床子一天可以卖三四百杯豆浆,收入每天至少可以有百元左右。为了做出比别人好的豆浆,两人还跑到沈阳农业大学,找到了食品专业的研究生,研究怎么才能让豆浆更好喝、更有营养。
创业开始了,两人用攒下的积蓄买了做豆浆的设备,还找到大东区洮昌街道及合作社区,社区提供了一个30多平方米的仓库作为两人生产豆浆的库房。
2009年4月初的一天,连下了一个星期的雨还没有停的意思,但开业已经迫不及待了,在第一批豆浆生产出来之后,张志顶着雨挨家挨户向小卖部推荐豆浆,“您先尝尝我们的豆浆,如果好,你就进一些卖。 ”开始连续几家都以为张志是骗子,怕豆浆有问题,连尝都没人敢尝。不过还是有4家接受了张志的推销,豆浆终于有了销路。
开业第一天,张志跑得筋疲力尽,回到店里,发现总共卖出去7杯,卖了7元钱,刨去成本,纯利润1.4元,“肯定失望,但高兴还是多一些,毕竟见到了回头钱儿。 ”
创业没向父母要一分钱
第一天的低收入只持续了24小时,之后情况好了起来,买豆浆的顾客说,“大学生卖的豆浆好喝,而且感觉有信誉。 ”专业的事其实老百姓不懂,就拿豆浆甜不甜来说,有的加糖,有的加甜蜜素。而糖的成本是甜蜜素的10-20倍,口感也好很多。为了让百姓满意,张志都用糖,拒绝用甜蜜素。
后来有了10多个固定的销售点,豆浆生产也跟不上了,张志和陈君又雇了一名大学毕业生,还有两名下岗工人,张志的月薪可以达到千元以上了。每天早上4时就起床,骑自行车来回两个半小时到粮库进豆子,然后再自己做豆浆,自己出去推销。几个月下来没有休过一个大礼拜。
大学生卖豆腐、卖豆浆的消息很快在社会上传开,张志等人也成了舆论的焦点,有不少顾客是冲着大学生去买豆浆的,也问问到底为啥选择卖豆浆。被学校评为创业典型的张志随后被学校请回去,谈大学生创业的经验,他也因此获封“豆浆达人”称号,这称谓里既有羡慕,也有几分自我调侃的成分。张志随后也拿到了一笔创业贷款。
一天,爸爸妈妈也来到了店里看儿子,张志明显看到了父母眼神的复杂,“有心疼,有不解,还有支持。 ”本来最反对的妈妈也告诉张志,“自己在外面注意点儿安全,跟人相处,遇事要冷静,实在不行就跟我们说。”张志终于打动了父母,但从来没有向父母要过一分钱。
虽然目前遇到了一点困难,但张志和陈君依然没有放弃,每天回家之后基本没有同龄人的休闲生活,看看销售方面的书,上网找找新的项目,以利再战。“等新项目有了眉目,收入有了一定积攒之后,我们还会把豆浆干起来,把创业进行到底。 ”张志说。
首席记者 杨帆
对话
大学生就不该有架子
记者:是不是20多年都没吃过这么多的苦?
张志:做豆浆的时候,如果客户要的量大,最早凌晨1时就起来干活了,平常每天也是4时多起床干活,可能这个时候有的学生还在打游戏呢。以前上学的时候也从来没起这么早啊,真可以说长这么大也没吃过这么多的苦。每天还得向陌生人推荐我的豆浆,挨撅是家常便饭。
记者:如果不辞掉工作,也许生活稳定,也就不用天天这么起早了。现在你对自己选择自主创业,面对这么多困难,经历这么多坎坷,有没有点后悔?
张志:没有后悔,家里人后来也在给我灌输这种思想,男孩就该做出自己的事业,想要改变现在的情况,就必须得吃苦,谁一开始创业不是这样呢?如果这点困难就退缩了,不管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成功。
记者:成功对你来说还有多远?
张志:哎呀,这可就远了,现在顶多算上是起步阶段,而且是困难重重,但既然选择了,就得走下去。正是因为对自己不满足,才选择为自己打工,国家现在也这么支持大学生创业,我也要响应国家的号召,踏着这股春风继续向成功迈进啊
记者:全国“两会”又一次提到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问题,温总理也表示国家要大力扶持大学生就业。
张志:其实到社会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首先缺的肯定是启动资金,但其实应该先找一个工作积累经验,努力学习,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资金积累。如果开始创业了,那么最重要的就不是钱了,而是项目和空间,这和钱完全是两码事了,有了项目和空间,才能供我们去施展。
记者:对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是不是该放下所谓的架子和面子?
张志:大学生就不该有什么架子,现在这种就业条件下,遍地都是大学生,可以说没有优势,其实最应该放下的不是架子和面子,而是放平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坚持住,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