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部血汗史。不努力不行,天上不会掉馅饼。我只是努力的比别人多一点而已。”
祝义才是安徽桐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两个兄长甚至饥饿致死。1990年,把读书作为改换命运惟一途径的祝义才,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了一年就辞职下海了:“月薪60元,工作也很清闲,但是,我不想在一张办公桌前坐到老,总感到有一些还无法清晰描述的梦想。”
可是,当他怀揣着200元积蓄,真正站在“商海”中时,才发觉自己真的是“一穷二白”:既无资金,也无当时很管用的“背景”。朋友看他创业无门,告诉他水产生意利润很大。祝义才一头扎进水产市场,一个月后,把其中的门道摸了个“门儿清”。但他没在自由市场里做“小老板”,而是把目光投向利润比零售更大的水产品出口贸易。
他从电话簿中查到了一家水产品贸易公司的地址,鼓足勇气上门自荐合伙。结果可想而知,此时的祝义才一无营业执照二无办公地点,充其量只是个“皮包公司”的“光杆司令”,他被拒绝了。第二天早起定定神,祝义才又上门了……一连4次之后,对方终于松口了:要不,试试看,先拿样品来。
祝义才兴奋得直奔水产市场,从几个老板手中赊了几只上等虾蟹做样品,获得了对方的首肯,合作开始了。拿到第一份订单,祝义才租来一辆三轮车,将从水产摊上赊来的货一车一车送到贸易公司。坐在满是冰块的车上,冻得腿脚发麻,但他坚持自己收购自己送货。这股肯吃苦的实在劲儿帮他赢得了名声,他不断拿到大公司的订单,当年销售额达到9000多万元,净赚了480万元!
一个“穷孩子”能如此顺风顺水地挣到大钱应该满足了,但祝义才的心不止于“脱贫”。一年后,他开始感到惶恐:“做贸易,我不踏实。贸易做得再好,也只是个中介,干实业才能算人生事业。我得创立新的项目,拥有新的市场。”几天之后,祝义才背着小包独自踏上旅途,沿着长江对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20多个大中城市进行市场考察。走遍了成百上千个大街小巷之后,他发现:每天奔波在生存之路上的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仍是首位,他粗略估算了一下:中国10多亿人口,决定了肉制品加工将在长时期内是“朝阳产业”。
祝义才近20亿元的产业基石就在那一念间奠定了。
“上岸”做“肉”
做贸易的经历使祝义才对市场需求非常敏感,选定了肉制品加工行业后,针对当时已经非常火爆的“春都”、“双汇”,他决定避开它们所在的高温肉方向,搞国际市场上新的主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