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初的黄建华,其实也干了许多项目,走了不少弯路,打一开始,他就选择量力而行,他也知道自已本钱有限,刚出校门,他就选择了种食用菌,先是在自已村上种在村上卖,而后又是在村上种再到乡镇里卖,再后又到乡镇上种,在乡镇种菇的同时也许是嫌赚钱太慢,又改行照过像,做过糕点,结果都草草收了场。缺乏市场经验而想当然的上马,使他尝到了初始创业的艰难苦味。损失虽然不大,教训却很深刻。
黄建华吃一堑,长一智,明白到观察市场、把握市场的重要性,他认为生产食用菌仍然是个好项目,同时他觉察到,在普通的小乡镇小市面要做这项目,发展潜力必定有限,因此,他决心走出去,闯到县城里创业,在对县城的几大菜市场调研过程中他发现,县城菇类品种单调,再加上生产技术落后,而且种菇的人也不算多,他认定在这里还值得一干,于是,就租下了场地。
开首的两年,在县城种菇也确实赚了钱,后来县城郊区农民种菇的越来越多,造成原材料价高而菇价又大大下跌,由于他大量生产,最终造成血本无归。最后的两年,真正连过年回乡下见父母的钱都没有。生活从此步入了困境,他这下才真正陷入了苦苦的思索……
经过几番思考和周折,他后来又选准了豆芽这个小项目,投资不大,见效快,而且县城生产有一定的空档,加上自已两姐夫以前都做过这种豆芽。本来,照一般人的做法,生产豆芽再到市场去卖,说起来其实也是太平淡无奇了,然而,黄建华在研习文学创作时,养成了敏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格,这一回真的给他的创业历程带来了一次又一次不平淡的突破和飞跃。他把这小小的豆芽当做事业干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