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几乎每年开春都出现关于民工荒的报道。今年更甚,不仅沿海发达地区依然有民工荒,而且报道说中西部地区也发生了民工荒。这给全国范围内的企业雇主提出了严峻考验。按理说,产生民工荒,农民工工资就应上涨,就会吸引更多农民外出务工。但是,这一情况好像没有大范围地出现。
今年春节前,笔者到发生民工荒的核心地区广州番禺调研,发现这里正大量招收18—30岁身体健康女工,月薪1500—2000元。在番禺比较偏远的榄核镇,当地经济虽不算发达,但也办有不少工厂,全镇约有一半的农民在当地工厂务工。遗憾的是,当地超过40岁农民要想在本地获得务工机会,竟是件难事。
榄核镇30岁左右的农民在本地工厂务工,月收入大多在1500元上下,他们的收入甚至不如外来农民工。原因很简单,外来农民工更能吃苦,更愿从事脏、累、苦、重活。可见,沿海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条件相当苛刻。换句话说,沿海工厂既不愿大幅度增加农民工的工资和待遇,又不降低招工的标准与要求,这才是民工荒的核心问题。
另外,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一方面使进城农民务工生活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使务农收益增加,这两个增加,就使农民工期待更高工资和更好务工条件,也有更多不外出的选择空间。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十多年来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是一个好消息,这也是今年民工荒现象更加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笔者以为,看起来的“民工年年荒”,其实也是春节后的正常现象。当农民工在工厂的劳动资历不能累积时,换个地方碰运气的成本就极低。农民工还在家乡考虑春节后究竟到哪里务工时,工厂却迫不及待要开工生产,这个时候,“民工荒”自然叫得很响。实际上,再过十多天,很多遭遇民工荒的工厂很快就能招到人手。
2009年春节是最近几年中较少报道民工荒的。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部分工厂停工,当年的首要问题是农民工就业,全国都担心农民工失业会引发严重社会后果。笔者当时即认为,不用担心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还有土地,出得去,也回得来,这就是中国特色。
同样,在今天貌似出现民工荒时,又有人出来说应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取消户籍制度,鼓励农民永久居留城市。这样的想法好是好,只是当9亿农民的大多数都不可逆地“被”进城,他们在城市无法获得体面的就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又不再有可以回得去的家乡,这样反而会引发更多的中国社会问题。
在农民可进可退的情况下,中央通过调整农业农村政策和调整产业支持政策,将是否外出务工的选择权留给农民自己,这样就可以在中国的城和乡、农业和工业、沿海和内地之间保持一个平衡。这岂不是大大的好事!
声明:凡未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请转载时注明转自珠江之窗。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请尊重版权保留出处,一切法律责任自负。珠江之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jubao@chuho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