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不仅对解决环境问题、完成节能减排、应对金融危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从长远看,也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在发言中说。 环保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近年来,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污染治理成本逐步降低。1997年到2008年,我国环保产业收入总额从459亿元增加到79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5%,高于GDP的增速。 王玉庆委员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到2010年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11000亿元,占GDP比例达到3%,到2020年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同时他坦承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缺乏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归口管理部门,未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造成对其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不力。环保新技术发展存在科研和应用两张皮,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鉴定评价不规范,推广难度大,大多数环保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国家至今没有一套较完整的针对环保产业特点、推进其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环境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集中度差,服务不规范,市场监管乏力。 为此,王玉庆委员建议,健全环保产业的管理体制,明确牵头部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加大经济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完善配套扶持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 发展新能源为我国占领未来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制高点奠定基础 “国家对新能源发展提出了积极的政策,一些地方不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盲目发展新能源,如一些地方光照不充分,却盲目推广光伏发电;一些地方风力资源不充分,却想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一些有条件研发新能源装备的地区,并不一定适合推广利用该新能源,但却片面强调研发与应用一体化。”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周健民在代表农工党中央发言时说,新能源发展存在一定误区。 周健民委员分析认为,盲目上马新能源项目的现象之所以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在于推广新能源可以获得相当的财政补贴,而并未考虑运行成本和收益。中央和省级政府缺乏新能源监督管理机构,新能源研发、示范和推广缺乏行政指导、协调和监督。 此外,一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国产技术支撑。一些核心和关键技术,目前还需要从国外引进。这些技术空白,严重制约了我国新能源建设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研发力量未得到有效整合,投入不足,缺少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的动力。 周健民委员提出,要以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大力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新能源,为我国占领未来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奠定基础。 他建议,加强新能源产业的布局和监管,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机制,构建新能源经济政策体系。 此外,全国政协常委曹小红提出,在目前中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应当抓住时机,把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纳入中国国家战略,及早开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和建立低碳社会的各项行动,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尽早步入“低碳化”轨道,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使节能环保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亮点和支点 “与国际先进的能源技术相比,我国能源转换效率普遍低15%至35%,重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至40%。”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说,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节能减排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节能减排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50.5%、66.1%和89.5%。 “高耗能的重化工业生产加快发展,必然带来高排放的隐患。”周汉民委员介绍说,目前我国第二产业比重仍然过高且有加快发展的势头,这无疑会给节能减排带来严峻挑战。 周汉民委员说,节能减排面临技术相对落后,相关的宏观政策、管理机制还不完善的问题以及部分地区为保增长而弱化节能减排的倾向。 “优化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周汉民委员建议,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在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纺织、建筑等传统行业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再循环和再利用的科技示范项目,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亮点和支点。 同时,还要进一步研发和引进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并落实税收政策,稳步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