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7日,联想集团发布了一份收购IBMPC以来的最差财报,联想董事会主席杨元庆面对这份财报时坦承:“这份财报不是一份理想的成绩单,董事会对第二季的业绩感到失望。”很明显,感到失望的并不局限于杨元庆和联想董事会,还有联想的各方利益相关者。
由此也引发了媒体与公众的质疑与猜测。随后,联想通过架构重组、人事调整和公关应对来提振市场信心,但很显然,这次一揽子计划的效果还远未到出成绩的时候。
实际上,联想的表现不佳的原因,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问题来看,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固然是导致联想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联想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受人关注的,主要是多文化融合、战略执行以及在消费品市场尤其是消费笔记本市场的反应迟缓。
品牌战略架构师杨曦沦认为:一个好的品牌不但表现在市况好的时候能够使交易稳步增长,还表现在经济危机时,抗风险的能力比别人强。
联想在过去两年中,在消费笔记本市场战略上显得犹豫不决,这不仅使联想失去了在国外占领消费市场的机会,也在中国市场给了竞争对手迎头赶上的机会。2007年,惠普消费笔记本实现了273%的增长,与联想消费笔记本份额的差距缩小为0.8%。而联想在这一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大约只有4.6%,而且大部分营收来自中国本土。
这一点,使业内人士和媒体对联想的全球化战略和执行能力产生了重大质疑。随之而来的是,联想2008年12月1日正式证实,联想集团副总裁兼全球消费笔记本电脑事业部总经理张晖离职,同时宣布由联想集团消费研发总经理魏骏出任消费笔记本事业部总经理一职。联想官方给出的原因是“个人原因”。
随后,联想集团于1月7日公布了包括裁员在内的重组计划。根据该计划,将于2009年第一季度裁员2500人,约为联想全球所有员工的11%;同时,还将把各高管的薪酬消减30-50%。对于这一大力度的收缩举措,联想解释说,“这是为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中提高效率性,保持竞争力”。
重组计划一出台,许多人便称其为“大手笔”,涉及到市场方向转移、大区合并、高管更换以及裁员等方面。根据计划,联想集团将整合当前独立运营的大中华及俄罗斯区和亚太区两个大区为一个大区——亚太和俄罗斯区,将由联想集团现任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和俄罗斯区总裁陈绍鹏担任大区总裁。
重组,无论是一种应对业绩危机的措施,还是出于企业战略行为的需要。对于联想品牌的危机起到了一定缓解的作用,也给了各利益相关方一个交待和希望。但是,不少人认为,联想此次采取战略收缩,主攻中国以及周边的亚太国家,而暂时将一部分精力撤离美欧一些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是联想国际化战略受挫的直接表现。因此,人们对联想及其国际化战略的信心也就开始动摇。杨元庆在很多年前便表示,迈出去的脚不可能再收回。那么,如何继续迈出脚步,联想国际化战略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很多问题等待着联想的回答。
纵观历史上多次国际化收购,鲜有有顺利成功的先例,HP2001年收购COMPAQ,2005年CEO菲奥莉娜却因经营不善下课,直到2006年3月才超越DELL成为全球PC的霸主;当年ACER收购德州仪器笔记本业务并没有带动ACER业务的增长,甚至曾经一度退出美国市场,只不过运气较好,收获了当时负责意大利业务的兰奇,也正是因为兰奇的突出表现,这几年ACER业务的迅猛发展。
杨曦沦认为,如何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能够成为真正抵御风险能力强的品牌,是联想未来要思考的问题。这里边涉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国内外市场的品牌定位以及文化融合等各方面,公众都希望联想通过重组,不但能够度过危机,实现业绩增长,同时可以真正成为在国际化道路上站得住的品牌。
联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员工告诉记者,联想全球裁员,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但联想曾经承诺中国大陆不会裁员,这个承诺已经被打破,中国大陆也已经开始裁员。但这位员工说,关于裁员目前并没有引起内部太多的骚乱,联想通过适当的补偿等措施与员工做了充分沟通。但裁员的工作并未结束,如何更好地处理,避免几年前所发生的“变相裁员”指责重新出现,联想还应该谨慎考虑。
杨曦沦说:“一个好的品牌必须经历大危机。”因此,就联想来说,目前所遭遇的困境也许是好事,是一次重新审视品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