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烟台服装界冉冉升起“绿宝石”。
绿宝石的前身是烟台针织联合公司,产品以外贸出口为主。改制后绿宝石把发展的突破口,选在了品牌运作上。
主攻方向绝对没问题,缺少品牌,正是困扰烟台服装业发展的软肋。
一年广告投入达三千万,“生活真价值,尽在绿宝石”、“绿宝石内衣,内衣中的宝石”、“想怎样,就怎样……”等广告语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1998年下半年,绿宝石迫不及待地在16个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1999年3月,绿宝石在烟台东海宾馆召开春夏订货会,拿到3000多万订单。
受此刺激,绿宝石开始大张旗鼓地在全国抢滩布点,到1999年6月,将16个办事处扩展为10大公司、33个办事处,营销网络已遍及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市。
1999年,绿宝石连续兼并龙口、海阳、牟平等地规模不小的针织企业和重庆第三针织厂,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高峰时,全国所有办事处频频告急,所有专卖店缺货缺色缺码,代理商住在烟台的宾馆里就近催货,而绿宝石却无力扩大供货。
公司领导得意地说,生产只能满足需求的一半。乐观估计,绿宝石很快就能在烟台整合出一个前景诱人的名优服装生产基地,这正是烟台服装业所苦苦期盼的。
一顿猛炮过后,步兵得跟上占领阵地,而绿宝石恰恰此时掉了链子:萝卜快了不洗泥,由于存在质量问题,大批发往外地的服装又被一车一车退了回来。
在市场开拓上,绿宝石奉行“全面开花”的策略,由于缺乏重点、兼顾不及,这些店大多经营不善,不但没有给绿宝石带来收益,相反却令绿宝石分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其后绿宝石收缩战线,重点回攻山东,但为时已晚。
疏于管理溃于管理,5年时间从辉煌到没落,绿宝石的陨落速度如同它的蹿升速度一样快。
与绿宝石同时起步的舒朗走了另外一条路:绿宝石大规模砸广告时,舒朗花巨资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先进技术人才;绿宝石快速开店拉长管理战线时,舒朗在巩固完善自营店体系;绿宝石大量出货时,舒朗用心于款式设计,绿宝石大量收到退返货时,舒朗在狠抓生产管理以保证产品品质……
金庸在武侠小说中说,左道武功初练时不需打基础,往往是一日千里,正派武功却进展缓慢,所以旁门左道短期内就可在江湖上扬名立万,而正派武功只能默默忍受。两者拐点的出现是在十年后,正派武功此时厚积薄发,威不可挡。绿宝石的错误在于时代进入了精细化操作的时候,却还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去拓展市场。
绿宝石已经烟消云散,而舒朗则成为烟台服装唯一主打全国市场的品牌。
从喧嚣一时到星光黯淡,绿宝石几年沉浮更重大的意义是:在经营的运筹帷幄和商标的善后管理上,给现在的企业留下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大败局”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