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每1万人中有22人是千万富翁,每10万人中,有12人是亿万富翁。”日前,《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我省有11万千万富翁,总人数排在北京、广东、上海之后,位列第四。就富豪密度而言,排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印象中,千万富翁是那么地遥不可及。可是,根据胡润的财富报告,“富裕人士”门槛为:拥有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资产的个人,资产包括自己创办的企业价值和自住房产。
这几年杭州的房价涨得飞快,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动辄上百万,更别说那些住在别墅里的人。算上自住房产的价格,千万富翁也不那么稀奇了。
近日,记者遇见一位中年朋友,按胡润算法,他接近了“千万富翁”,可他自己没感觉。
账面富贵吓人
我是一名普通的浙江大学老师,今年四十七岁,198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当老师。我个人资产的快速膨胀源于两套房子。
1990年,我分得一套求是新村2室一厅的房子,面积约75平方米。如今由于环境好,地段佳,又是学区房,目前的房价维持在25000~30000元/每平方米,所以这套房子市值约有200万元。
单位分的房子虽然离学校很近,但我是外地人,父母已退休在家,如果把老人接到杭州一起生活,三代人显得太拥挤。几年后,再买一套房子的念头便萌发了。
十年前,城西的楼盘还没有火起来,一个朋友推荐去湖畔花园看房,正合我心意。认真地考察后,便订了一套排屋,面积约180平方米。每平方米3000多元,总价在50多万元。
当时按揭不太流行,我和妻子拿出了所有积蓄,并向亲戚朋友借了15万元,一次性付清。正是当时这个胆大的决定,使得我的资产倍增,如今这套房子市值大约有400万元。
妻子是余杭三墩户口,2008年的时候,老家的房子拆迁,按照政策,可以分到两套拆迁房,一套120平方米,一套60平方米,这两套房子虽然不能交易,参照周围的商品房价格,约有180万元。
2000年,一次机会,我以技术入股了一家软件公司,三年前,这家公司成功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我拥有公司7%的股份,市值曾经高达350万元,但现在创业板的形势不容乐观,缩水了一大半,还有百把万。
算了算房子,我的资产便有将近800万元,加上那些股市里的钱,还有我的书画收藏,一千万元的数字真的有点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