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用舌头吃饭,所以中国菜很好吃。日本人用眼睛吃饭,因而日本菜很好看。美国人用脑吃饭,他们的食物营养搭配很均衡。法国人用心境吃饭,如果让吃饭配合心情和浪漫的话,最好去吃法国菜。
中国的饮食之道,是人性与人情的融合之道。有生意对手间的谈判交锋,有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有敌对势力泯笑恩仇……所谓人脉,所谓圈子,所谓社会关系,所谓资源,所谓一个人的能量,所谓友谊,所谓生意和交易,最后常常绕不开饭局。在中国,生意可以做出来,也可“吃”出来。
饭局在中国,也是一种社会身份认同体系。透过饭局里的人,看得到饮食之道里的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
香港“大食客”蔡澜先生在“吃的讲义”里说,吃的文化,是交朋友的最好武器,你和宁波人谈起鳝糊、黄泥螺、臭冬瓜,他们大为兴奋。你和香港人讲到云吞面,他们一定知道那一家做得好吃。钱钟书老先生则会说:“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
中国的请客吃饭有些怪,有些事在办公室、会议厅、谈判桌上讲不成谈不通的,餐桌上却一谈就通。再难办的事只要上了酒桌,就好说好商量。
民谣讽刺说:“工作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是建立感情的方法而矣。
一般地说,在中国,求人办事饭要吃,红包也要送;如果只送红包,不请吃饭,那就多半是“一锤子买卖”,只有交易,没有交情,更难有交心。可见,请客吃饭,并不只是吃吃饭,送送礼,套套近乎,而是“别有用心”。所以,饭局是有目的的吃饭。但那“目的”在没吃饭之前永远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