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种80万人一月口粮湖北农民8年承包20300多亩农田 年收入逾百万元 政府称有示范意义 1人种80万人一月口粮 湖北农民8年承包20300多亩农田 年收入逾百万元 政府称有示范意义 10月16日,号称“中国第一种田大户”——湖北大冶农民侯安杰上了《新闻联播》。8年来,侯安杰租种了20300多亩流转农田,与近2万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创下了全国农民种田面积第一的纪录。今年,这2万多亩农田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00多万公斤,相当于80万人一个月的口粮。有农业专家估算,老侯种田年收入保守地说也有100万元。 早在7月31日,本报就对侯安杰作过相关报道。当时,国家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尚不明朗,被采访对象都显得相当低调。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记者再次回访,一切都有了新的变化。当地政府表示,这是通过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带来的新气象,唱响了农村土地改革新的进行曲。而侯安杰说:“8年的艰辛很少有人能体会,我最希望的是国家政策能够继续走稳。” 51岁的侯安杰,中等个头,瘦弱中有点农民式的黑,走路一阵风,但勤劳与精干却写在他毫无掩饰的脸上,如今的侯安杰有两种身份,手下的人都称他为侯总,而熟悉他的村民仍叫他老侯。 在家种田不如租给老侯 老侯的家在106国道旁,这栋普通的两层住宅楼,现在兼做“侯总”的办公室。老侯的“种田公司”有些与众不同,劳作地点分散在33个村的2万多亩田里。 老侯有辆黑色小轿车,但骨子里还是农民本色:白色衬衣,挽着裤腿。老侯的手机还是那种老式的黑白屏幕的诺基亚,每隔几分钟就会进来一个电话。 在大冶,人人都知道老侯是“种田好手”,乡亲们托关系、找路子,都希望把家里的几块地托给他种。老侯常说自己是农民,“农民不讲大道理,摸摸自己的裤兜鼓不鼓是真理”。 精明的老侯喜欢给农民算账,在他看来,“1亩田按600斤稻谷产量计算,9角钱1斤也只卖540元,除去成本还剩30元,一年到头种那几亩田不划算。”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老侯的广告策略。但每亩每年100元~150元租金、返还每亩四五十元钱的粮食补贴,还是打动了不少抛荒进城的农民。 “在家种田划不来,不如租给老侯种。”在如今的大冶,这是口号,更是现实。 脱去农民的外壳,老侯身上有着商人独有的特质,但这个商人离不开土地。 按照老侯的说法,他的事业起步于2000年。“这些年,种田远远赶不上在外面打工,所以在家里留的都是小孩、老人,还有一些没有劳动力的人,土地就抛荒了,土地一抛荒就浪费了国家的资源。” 最初,老侯只是承租了520亩林地。“造林周期太长,回报慢,算下来没有赚到钱。”头脑灵活的他开始种蔬菜,2003年他承租了230亩蔬菜基地,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此后,他开始大面积发展水稻种植。老侯始终没透露这8年他积攒了多少身家,但他会笑着说“很可观”。 2007年,老侯共承租土地9280亩,今年他一下子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4000多亩,扩大蔬菜种植面积5000亩,承租总面积达到20300亩。 村委签合同村民画押 很多人说侯安杰的成功只是因为胆子大,但老侯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我每天都坚持看书读报,掌握政策最新动态。 说起国家的农业方针政策,老侯头头是道:“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分田到户,农民有了积极性,土地一下就被激活了。农民们不仅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还积极垦荒,催生了一代种田大王,100多亩湖田的贺桂华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来,随着乡镇企业大发展,人们更多的把眼光投入到工业发展中去了。” 在老侯看来,他的机遇来自上世纪末,“到了90年代中后期,农民负担加重,农产品价格低,种田不仅不发财,甚至还会亏本。”只是,让老侯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生意会如此红火。 农户和干部抢着把田租给老侯,还在于他每签订一亩地,就先交15元的风险抵押金。如果村里在5年合同时间内能够提供保障和服务,就不收回,如果什么事都不做,他就收回。另外,每亩地每年100元~150元的租金会直接打到农户的一卡通上,农户凭卡取钱。 在老侯承租的土地中,是一个母合同带很多子合同。母合同是和村委会签订的,子合同指的是村民们在母合同上的签字画押,同意出租。他笑言:“如果一家一户地签合同,这1.8万户,我从年初到腊月三十都签不完。” 老侯的20300多亩土地,“若想把所种的田全转一遍,坐小车要两天,骑摩托车要个把星期”。 4名农业专家常年坐镇 2万多亩土地,横贯2个市县,8个乡镇,管理起来谈何容易,但8年来,老侯却从没出问题。 公司里,老侯是老总,他的妻子是会计兼出纳,他的儿子负责申请分配。生产队长有100元开支权,超额需请示,财务管理很严格。 有人把老侯的管理模式总结为“金字塔”式:金字塔的最顶端是老侯,下设3个组长,一般情况下,老侯只和3个组长进行交流。组长下面是11个生产队长,他的几个女婿都是队长。每个生产队再选拔2至3个技术能手当小组长,大概有二三十人的管理队伍。 老侯手下300多名长期雇员几乎来自外地农村,有湖南、江西的,仅山东寿光的就有30多人。农忙时节的“应急工”则多是本地农民,最多的时候,一天招两千多人。现在,老侯已经实行网上招聘了。 老侯的生产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生产能手三七分成,产量和效益挂钩。生产能手提供技术和劳力,他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收获后,生产能手得三他得七。一个种田能手在他这里可种200亩地,一年下来可赚6万元。另一模式是,以每亩30元价格转包给生产能手,生产能手自己生产,自负盈亏。 老侯在新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上也颇有心得。为了提高产量,侯安杰长年聘请4名农业技术专家,组建了一个顾问团队,他们当中两个是水稻专家,一个是蔬菜专家,一个是林业专家。如今,侯安杰的水稻单产千斤以上,而过去每亩只能收到600斤左右。 如此大的种田规模,当然少不了机械化。老侯说,近几年来,他花了60万元购置农业机械。农忙时,他还在邻近市县以每亩60元的价格租赁20台联合收割机抢收。 “我是个农民,但我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种田,既给自己带来经济效益,又为当地农民创收,还从根本上解决了‘抛荒弃耕’的现象,稳定了国家粮库。你说像我这样开着小车种田的人,至少是个‘现代农民’吧。” 将来要去广东种田 侯安杰今年的粮食产量达到800多万公斤,这相当于80万人一个月的口粮。 要说最大的困难,他说,不怕鬼,不怕神,就怕农民来要地。“在农村这么多年,太了解这个地方了。一般都是与农民签订5年合同,但很多人根本就不管,回来就要地。” “还有些钉子户,几千亩的农田上,有几分地的户主,宁可荒掉都不愿出租。打农药的时候不能沾惹,虫子从那边飞过来,叫苦都没有用。另外,机械作业的时候遇到这样的地还要绕行,特别麻烦。” 说到未来打算,他说,只要有地,他就往那里跑。目前他已经谈妥了海南的一块几千亩的地,如果广东有地,他也会考虑。 不过,与前些年的高歌猛进相比,如今的老侯稳妥了许多,“有几个乡镇前些天还在找我,我的要求是钱必须直接发到农民手上,否则就放弃”。 “这都是上当总结的教训。”老侯说,前几年,他跟一个村委员会签约,租种了该村的一些地,并交了47000元承包费,但收割的时候却遭到了农民的阻拦,后来我才知道钱根本没发到农户手中,“没办法,我只好再掏47000元给农户”。 最希望政策稳定 “侯安杰这个典型是实实在在的,无懈可击。”对侯安杰了如指掌的大冶市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袁蕾说。在袁蕾看来,由于侯安杰租种的土地横跨2县市、8乡镇,因此暂时还无法确认侯安杰租种的土地到底有多少,“他在全国第一还是第二我们不好表态,但他确实做出了成绩。” 事实上,“种田大户”并非侯安杰的专利。仅据湖北省农经局2007年统计显示,设定30亩以上为规模经营,该省就有农户22769家,其中100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多达80家。 “侯安杰能够有今天的成绩,除了他个人能力和灵活的头脑外,更主要的是他遇到了好政策,抓住了好机遇。”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这样评价。 作为一个信息灵敏的现代农民,侯安杰显然知道国家政策的重要性。 “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曹立明曾称赞我,说像我这样依靠规模经营和科学种田,不仅富了自己,还安置了很多农民就业,并解放了更多的农民到城市打工致富。这对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转移农村劳动力,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很大的示范意义。”侯安杰说。 大冶市市长傅继成说:“侯安杰这种典型,在大冶非常有意义,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这种典型来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和规范,进一步扩大像侯安杰这种规模化经营的模式。”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为侯安杰拍手称快。农村问题研究专家李昌平说,侯安杰现象只能在短期内实现,一旦民工回流,找他要地的人多了,规模生产是否会出现难以为继,还是个问题。 侯安杰告诉记者,国家政策的稳定是最有效的“定心丸”。“有些乡亲看到我发了财,也想自己干,但还是担心政策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