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经营者还是专业讲师?
2.专业化还是多元化?
3.为采购者服务还是为现场学员服务?
4.亲和力强还是权威性高?
5.讲师说得多还是学员说得多?
6.改变态度还是改善技能?
7.追求现场满意度还是追求投资回报率?
8.依赖设备还是脱离设备?
9.关注满意者还是不满意者?
10.独立研发还是授权演绎?
下面详细阐述之,抛砖引玉。
1.公司经营者还是专业讲师?
一个被市场接纳的讲师,在业务逐渐成熟的时候,会有很多想法。其中一个想法就是自己经营公司,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以及利润的跳级增长。一个好的讲师,是否一定是好的企业经营者?事实上,两方面都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有的好讲师,一转向做企业经营,就会光彩黯淡;有的讲师,做了咨询公司的总经理后,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对比成功的和不成功的人,发现其中一个关键,是其从事的活动之间,是否存在相互抵消的力量。如果课程与经营是相辅相成的,则是一个合格的多面手,如果课程与经营活动是冲突的,则可能走向失败。从市场上看,讲授营销类的课程,课程开发技巧的课程,对做培训企业总经理有帮助,而讲授其他课程,同时经营企业,则成功的案例不多见。
2.专业化还是多元化?
是讲一门课程,到非常精湛,成为专家;还是运用多门课程铺成一张业务网络,分散经营风险?这两方面也都各有成败案例,大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对比这两类案例,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个性与课程风格的匹配非常关键。
当个性适合做一门课程,喜欢钻研,有偏执狂风格的人,尽快要找到一个方向;而个性平和,知识面广博,具有四重思维优势的人,则适合多门课程的操控。好比做DELL的,和做GE的人,都能够成功,原因是领导业务的人,与其行业的个性相互支撑。
讲《七个习惯》课程的高手,是比较典型可以多类课程一起操作的人,里面蕴涵有沟通、团队、职业规划等内容;而讲《六个西格码》课程的黑带,去讲沟通和团队的时候,会带有明显的流程风格,好比是用六西格码来做沟通和团队,这样他会自己觉得别扭。
当然,做专业课程还是多元课程,与讲师的境界阶段也有关系。如果讲师到了比较出神入化的阶段,功夫到了一定的阶段,就是融会贯通的大师,其实这个阶段,他也就不会从事讲课这个职业了。
3.为采购者服务还是为现场学员服务?
课程是为谁服务的?在定单决策者、采购实施者、课程受益者、咨询公司等多个方面,大概分为两派,一派是出钱的,一类是享受的。出钱的人有要求,享受的人也有要求,一不小心,讲师有时候就有点冤大头,两边不讨好。
一种观念认为,出钱的重要,课程按照少数关键人的意图在进展,于是课程在这个营销范围内会有更大概率重复购买。一类认为学员重要,站在学员立场,关注学员的感受,于是课程声明远扬,在其他地方获得更大概率的购买。
有比较古滑的,期望寻找到这两派之间的有限共同点,把这一点做为目标,企图更大概率获得重复购买。这个多方都认同的共同点,可能是课程满意度;还有可能是,采购者真正是为学员服务的,学员是为企业生产力服务的。
4.亲和力强还是权威性高?
讲师是应该和学员有营销气息浓厚的顾客亲密关系,还是应该有师生之间的尊卑关系?亲和力强的时候,气氛活跃,体验性强;权威性高,思考深入,接受速度快。
想学员的风格也没有用,自己先跟自己比一比,想想自己哪方面更胜一筹,就有清晰的结论。
5.讲师说得多还是学员说得多?
有经验的讲师会认为讲师讲得越少越好,目前多数人也是这样认同的。在课程现场,讲师不要讲得太多,激励学员多发言,多思考,采用搭梯子技术,引导学员得出结论,被称赞为高手。讲得多的人一般被认为是演讲式的培训,互动少,个性化成分不足,解决问题效率低。这两种风格我都见识过高手,都是很有价值的方式。
引导式培训就不用多说了,是TTT的一个共识。演讲类的培训我们能通过电视、网络、光盘得到一些案例,其中有一个典型就是金正昆教授,还有百家讲坛的各位教授也让人听的如痴如醉。我听老乔说过,有一次万科请了一个做地产营销的高手,坐在凳子上,不急不忙地讲了两天,把人给听呆了。
到底应该多讲还是少讲?有三个因素必要考虑,一是学员的需求,二是课程的类别,三是讲师的设计。多讲少讲不好一刀切,是一个系统问题。多讲不一定就不是引导式,少讲不一定就上引导式。引导式说的是内容的设计,不是量的分配。
6.改变态度还是改善技能?
改变技能很快速,容易操作。改变态度很有趣,让人惊喜。
改变态度和改变技能哪一个对学员收获大?改变态度和技能,哪一个对讲师来说投入大?改变态度和改变技能,哪一个走得更长远?以及哪一个更有成功的可能?
7.追求现场满意度还是追求投资回报率?
现场满意度高是一个现实能接受的标尺,投资回报核算是培训经营者的一个梦想。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发生了多少曲折离奇的故事啊。
8.依赖设备还是脱离设备?
依赖投影仪讲课,还是脱离之?使用多的PPT还是少的?好比问另外一个问题,是红口白牙、单刀赴会还是带着巨多的设备,哪一个更高手?
如果这样问,可能就偏离目标了。无论是用哪种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让听的人满意,不是我们自己的感觉良好与否吧。
9.关注多数中度满意者还是少数极不满意者?
多互动好,还是多讲授好?在一些客户那里,学员大部分会觉得互动好,小部分会觉得老师多讲一些好。觉得互动好的,不会超过10分评价,也就是不会提高满意度;觉得讲得不够的,却会把分数打得很低很低,影响成绩,能够影响不满意度。
这是其中一个满意者群体和不满意群体的大致描述。在多数情况下,满意者不会到处宣传,而极端不满意者是会喜欢进行“臭名远扬”,能够显著影响课程的声誉。
10.独立研发还是授权演绎?
我记忆中,在90年代,振兴民族工业是一句时髦的口号。一边是艰苦的自我开发者,在夜以继日地工作,怀抱“自己的是最好的”之梦想,一边是外资合作企业丰厚的报酬,优越的工作环境。创造当然是艰苦的,回溯外企的昨天,就是目前自我研发者的今天。授权课程好做,投资大,活得轻松。自我开发课程如丑小鸭,走路蹒跚,存活率低。
想想未来,看看现在,生活就是一种状态而已。独立开发,还是授权演绎,都是在保持一种职业状态,状态就是结果。想生活在创造的状态中,就去创造;不介意依赖状态,就可以随性之。
在一些情况下,运营者会偏向一方,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有一些当事人采取一种平衡的技巧,来解答这些命题。悖论是思想者热情的源泉,不要想着去消灭之,而是去管理之。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悖论,才使培训活动变得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