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工作,让性格外向、喜欢交往的许金霞感到很不适应,丈夫动员她自己创业,可许金霞知道,到了自己这个年龄,又没有任何技术特长,创业谈何容易。 有一次,许金霞的几个高中同学打算举办一次同学聚会,因为当年她是班里的班长,而现在她时间最充裕,所以组织这次聚会的任务就落到她身上。高中同学大多十多年没有见面了,很多人已经失去联系,组织聚会的难度比较大。 她首先在当地的报纸上做了一个同学聚会的小广告,然后便开始根据已知的同学信息开始联系,有时为了找到一个同学要打二十多个电话。同学联系上之后,她又忙着联系聚会的饭店,外地来的同学还要安排住宿……好在做这些事都是许金霞的强项,经过几天忙碌之后,她便把聚会的一切工作都安排妥当了。 聚会那天,十多年未谋面的老同学相见自然非常热闹。但组织聚会的时候同学中没有人主动提出承担和赞助活动费用,所以只能实行AA制,为了不给大家增加太大负担,许金霞把聚会的开支算了又算,为了省钱,她顶着烈日去十多家饭店砍价,最终将每人的消费预算控制在100元。聚会结束算账时,每人的实际开支为120元,最后几个班委成员一商量,由他们平摊了。虽说搭上钱,搭上功夫,可事后还有个别同学私下说三道四,说许金霞组织这次聚会是为了赚钱等等,让她很伤心。不过这事也给了她一个灵感:要是有一家专门组织同学聚会的中介机构,由他们来组织和收费,不就可以避免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尴尬了吗? 说干就干,许金霞立马开始筹备聚会公司。 第一桶金 开公司首先得有办公场所,她在一家单位的办公楼租了一间办公室,在办公室的窗外做了一块非常醒目的户外广告牌,她还在当地的报纸上做了报花广告,并利用广播、电视游动字幕、网络等花钱少见效快的方式进行宣传。 经过一番锲而不舍的工作,许金霞的聚会公司终于有了顾客。 80年代末期的时候,大连陆军学院后勤专业曾有8位山东同学,当时他们情同手足,两年的军校生活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可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们毕业后分到了各地的野战部队,再后来陆续调动、转业,渐渐失去了联系。当初8位兄弟的老大哥王洪兴现在是潍坊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他经常出差,有时走到某一个城市,明明知道好友的老家就在这里,可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当年的好战友呀!
有一次他出差到淄博,看到“聚会公司”的广告,便找到许金霞。许金霞虽然知道有难度,但看到王老板那渴望的眼神,就非常爽快地答应下来。王老板一听喜出望外,说只要能把8人召集齐了,加倍支付报酬。因为王老板只提供了另外7位战友的籍贯和姓名,凭这点信息去找人,可谓大海捞针。后来,她想到了一个窍门:他们分手十多年了,多数战友可能都转业回到了家乡,通过各地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公室进行联系岂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另外,从籍贯上看,其他7位战友分布在山东的四个地市,每个地市只要找到一个人,很可能就会顺藤摸瓜,把这个城市的其他战友找到。因为许金霞的老公也当过兵,在全省各地都有战友,于是便把找人的事委托给了老公在四个地市的几位战友,不久,通过当地军转安置部门查到了其中5位战友的工作单位和电话。许金霞立即把这件事情向王老板做了通报,王老板喜出望外,立即和许金霞签订了委托协议,并预付了1万元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