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创业的朋友在企业刚起步的时候都会尝试去找天使投资人或者天使投资机构要钱,但要是天使真给钱的话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该怎么要这个钱?这钱肯定不会白给!其实大方向挺简单的,无非就两种方式:出让股份或者借钱。
出让股份的方式在早期的公司就是一个数字:估值。公司有多少股票,每股多少钱都没意义,你需要知道的就是公司一共值多少钱(一会再说怎么样能算出一个”客观”的价值)。假如你的公司值80万,如果投资人投入20万,那么钱进来后公司就值100万(80万 + 20万)。这100万里面有20万是投资人给的,所以投资人就占20%的股份。在投资行业里这80万的估值叫投资前估值(pre-money valuation),100万的估值叫投资后估值(post-money valuation)。假设公司有两个创始人而且一开始你们已经沟通好一个人占60%的股份(创始人甲)而另外一个占40%(创始人乙),那么投资人的钱进来前甲的股份就值48万(80万 * 60%),钱进来后这48万还是48万,但是占有的股份比例变成48%(因为投资后估值是100万),同样的创始人乙的股份从40%变成32%(80万 * 40% / 100万),行业内称甲和乙的股份被“稀释”了。
稀释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融资后果,有些人可能会在天使的钱没进来前谈好“不允许稀释”的条件,这些条件很多都是不切实际的(除非现有股东愿意追加投资额),比如上面的例子甲跟乙说天使的钱进来后不影响乙的股份比例,甲把自己的48万(60%)出让20万给天使投资人,那么公司的估值还是一共80万,乙的股份比例还是40%。这个做法是不恰当的(起码在会计上),因为天使给出来的20万现金是进入了甲的个人财产,公司是没有任何得着,除非甲答应把这20万奉献给公司(那是做慈善,不是投资)。
另外一个创业者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觉得出让股份的比例和进来的资金金额是成正比的,比如上面的例子投入20万就占20%的股份,那投入30万就好像应该是占30%?50万就占50%?实际上30万是占27.27%(30除以110),50万是占38.46%(50/130),这个不直观的结果也是因为融资是一个稀释股份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买卖股份的过程,钱是进入公司的账而不是股东的账。
有了估值一切都简单,要多少钱就必须稀释多少股份,但是估值不是一门数学,甚至不是一门科学,很多时候更像艺术:凭感觉!很多人可能会告诉你很多估值的方法(包括我下面也会说一些),但你要永远记住在天使阶段的投资最重要的就是感觉(不管是从投资人还是创始人的角度)。这有点像谈恋爱或者艺术品,你可以用很多客观的条件来评估,但最后的结论都是主观的。也正因为是这么主观的东西,所以天使投资都是围绕着朋友或者熟人,我如果不认识你我就主观的觉得你不靠谱(或者不知道你靠不靠谱)。
好,在“估值就是艺术”这个前提下,我就说一下有什么客观的估值“方法”。第一个肯定是净利润,就是公司过去一个月或者一年赚了多少钱?比如过去一个月净利润是2万,乘以12个月就是24万,那么公司的估值就大概在240万(24万*10)和2400万(24万*100)之间,你会发现这两个数字相差很远(十倍)!是的,我都说了,估值就是艺术,不是科学!假设估值是240万,那么公司的市盈率就是10(意思就是你投资多少钱公司就能10年后把本金赚回来),市盈率是所有估值数字里面用的最多的,它不代表一切但能让你跟别的公司做比较,比如Facebook在2011年头做了一轮融资就估值500亿美金,按照Facebook的2010年净利润5亿估算来算它的市盈率就是100,所以在上面的例子如果你的公司估值是2400万那你就跟Facebook的市盈率一样!美国过去100多年的500强公司的市盈率大概是20(最高是2000年的时候的40多,最低是1920和1930年代的5,资料来源:Cye.com.cn)。不同行业的市盈率会差很远,其中主要的因素是盈利的增长率,如果我的公司上一年和前一年都是赚24万,那我的市盈率可能就只是20,你的公司上一年是赚24万但前一年是12万的话,那你的公司可能就可以要50甚至100的市盈率(也就是更高的估值)!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你以前赚多少钱不重要,以后能赚多少钱才最重要。基本上就是这个逻辑导致整个互联网行业很多的公司都估值过高,也是巴菲特不愿意投互联网行业的原因!
如果公司不盈利那就没有市盈率可谈了,那剩下的估值“方法”都是非常粗略。比如可以用銷售額来比较,所谓的“市價與銷售額比率”,但是这个比较只在类似行业里才有意义,比如超市里卖苹果的小店一天能卖1000个苹果好像很不错,但可能就赚500块,但苹果公司一天卖一部iPhone就能赚几千块!超市的苹果店可能銷售額比苹果公司的体验店要高,但不代表公司的价格就可以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