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只要能找到工作,无论是到机关,还是到企业都可以。”
“专业?有岗位就好,对不对口无所谓。”
“工资?1500元左右就行了。”
“下基层?也是一次就业机会,我不会放过。”
西政应用法学院大四学生冉雪云这样解释自己的“低要求”:我们这些才毕业的大学生,一没经验,二没经历,走上工作岗位往往需要再培养,要让别人现在就提供好岗位、付高报酬,显然不太现实。
冉雪云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代表。在应聘的过程中,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自身条件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于是开始转变观念,放低“身段”,走上务实的求职之路。
但即使如此,不少冉雪云在应聘屡屡碰壁后,仍然发出了感叹:找工作难,找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更难。
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大学生就业的路上,到底有多少道“槛”?
专业设置不合理
“真后悔当初报了个热门专业!”学国际贸易的杨乾无奈地说。家住沙坪坝的他,当初之所以选这个专业,主要是受了堂兄的影响